在我国现代文坛,鲁迅(1881年——1936年)先生被誉为“现代文学六大家”之首,文学地位高高在上,对现代文学所做的贡献,无人能及。
然而,人怕出名猪怕壮,鲁迅的名气太大,影响力太高,在生前,攻击他的人大有人在,在死后,他仍然逃脱不了被诋毁的命运。
跟鲁迅性格十分相似的当代作家李敖(1935年——2018年),可以说是当代最喜欢跟鲁迅较劲的作家。
李敖曾经说过许多大言不惭的话,在此,列出两句有代表性的名言。
我李敖是数百年来中国白话文第一人。
内地人过分高估了鲁迅,将其奉为文学标杆是不可取的,鲁迅的文学水准还不如我李敖。
听到这些话,许多听者都会感到脸红。特立独行、恃才傲物的李敖,谈这些话时脸不红心不跳,仿佛是他说出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和真理。
因为都有作家的身份,因此,李敖很喜欢把自己跟鲁迅先生拿来比较,曾经在评论类节目《李敖有话说》里,几乎把鲁迅批评得一无是处。
概括起来,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
其一,鲁迅一生没有写过任何一部长篇,连剧本也未涉足过,因此,他不是真正的文学家。而我李敖,既写长篇又写剧本,文学水准自然要比鲁迅高。
其二,鲁迅对文学创新的贡献不够,因为他的许多文学作品根据文言文的用法和日语习惯改写过来,在行文上非常别扭,缺乏个人特色。
其三,鲁迅大多数杂文作品是情绪的发泄,缺乏让读者眼前一亮的内容。
其四,鲁迅不配“文化斗士”的美誉,是靠国府供养的作家,从来没见过他批评日本人。
李敖这样批评鲁迅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他比鲁迅更有资格享有作家的殊荣。细细分析下来,李敖这些话难以自圆其说。
鲁迅一生不写长篇,最主要原因是那时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文学的主要作用被看作是改造民众的思想,在鲁迅眼里,文学的教化作用要远远大于娱乐作用,因此,致力于创作杂文和短篇小说,成为鲁迅的文学初心。毕竟,篇幅短小的文章言简意赅,更利于传播思想,更能让读者受到思想的启蒙,引起共鸣。
鲁迅生活的年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时期,白话文还处在探索之中,在书面交流和文学语言的使用上,白话文不可避免地要带上一些文言文的痕迹,给现代的读者来看,会有一种夹生感,因此,不能用时代因素来批评鲁迅的白话文不够成熟。就像一个十岁的小孩,本身还没有发育成熟,指责他跑得不快,就是一种无稽之谈。
鲁迅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用现代白话文创作的文学作品,仅仅这个探索精神,足以让鲁迅名垂青史。李敖有什么资格指责鲁迅,如果他生活在那个年代,能不能写出白话文都要让人怀疑。
作为性情中人,鲁迅爱憎分明,常常在文字里不掩饰自己的嬉笑怒骂,如此真诚而可爱的性格,竟然被李敖说成是情绪的发泄,真是断章取义,缺乏严谨务实的大家风范。
鲁迅一生嫉恶如仇,怎么不可能骂日本人呢?因为鲁迅是一位是非分明的人,非常明白日本人里边有好人也有坏人,面对日本帝国主义,鲁迅当然是拍案而起,口诛笔伐。“九一八”事变后,鲁迅号召作家们联合签名,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惨无人道的罪恶行径。在后来的多篇文章中,鲁迅多次谴责日军,因此,说鲁迅不骂日本人根本站不住脚。
种种事例表明,李敖批评鲁迅,更像是过嘴瘾,根本没有站在事实依据上客观评价。因为时代不同,观念不同,文学所体现出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在鲁迅的年代,文学主要作用是用来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武器,而在李敖的年代,文学的消遣作用和娱乐作用更为显眼,李敖用当代的眼光去审视100年前的文学,显然有失公允,也暴露了他是坐井观天。如果以文学成就来衡量,李敖更是差了鲁迅十万八千里,所以,把李敖的话当作笑话来看,不必当真。
(转载自网络。因为喜欢,所以分享更多人。如有侵权,烦请通知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19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