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朱翊钧在位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分别是:万历二十年的宁夏之役,万历二十五年的抗日援朝,万历二十八年的平定播州之乱。这三征,两次平内乱、一次御外患,都是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必打之仗,朱翊钧不糊涂。
可这三大征战都发生在万历二十年到万历三十年之间,十年时间发动三次大规模的战争(消耗白银1100万两),对于任何一个处于巅峰的王朝来说,都是耗尽国力的举措。
当年的中东小霸伊拉克,在萨达姆执政前期,富得流油,国民汽车开腻了都随便扔。经过八年两伊战争消耗,昔日风光不再,竟然冒险吞并科威特,招致灭国之灾。
当今世界霸主美国,从1999年到2019年这二十年间,两征伊拉克、闪击科索沃、讨伐阿富汗、陷阵叙利亚……在中东多地驻军随时出兵剿寇,倒也所向披靡、威风八面,可消耗军费数万亿美元,不仅耗光了冷战的军事物资储备,更让国家债台高筑。
后世研究发现,万历三大征虽然军费消耗甚巨,而实际军费则由内帑和太仓库银足额拨发,三大征结束后,内帑和太仓库仍有存银。而末代崇祯,亡国之时还被李闯抄出私银3000万两。让军人效命疆场,统帅岂能吝惜财帛?朱由检糊涂啊!朱翊钧不糊涂。
万历三大征都是应对国家危机而进行的防御作战,必须打!朱翊钧决策正确,用人得当,三仗完胜,可圈可点。问题是……战争不仅仅是消耗国力这样简单,所要承担的是战争之后的一切后果。
大明虽然经过张居正改革,军事和财政有很大的提升,但由于三大征的消耗,对国力损伤已十分严重。接下来需要做的,无非是勤修内政、励精图治,往短处说是补窟窿,往长远说就是再次振兴。
可惜!朱翊钧却不管不顾地玩起了怠政,只顾自己养病享乐,不顾国家休养生息,来了一个二十余年不上朝,搜刮钱财充实内帑。这个决断,朱翊钧糊涂了?
归纳一下:一个国家不能害怕作战,甚至要敢于作战、勇于作战,对于国家主权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退让,所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就是这个道理;在进行战争的同时,必须要振兴经济、改善民生,决不能让战争消耗超过生产创造,所谓“国虽大,好战必亡”也是这个道理。
朱翊钧维护国家主权完整,敢于作战,必须点赞;朱翊钧无视战争消耗,疏忽国家内政,不能及时恢复发展,必须谴责!
对于欺负上门的敌人,新中国的应对从没含糊过!
与万历三大征相对应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到现在,也恰恰经历了三次大征,分别是1950年的朝鲜战争、1962年的中印战争、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苏珍宝岛仅仅是连排级冲突,理应不算战争)。结果,共和国每打一仗就前进一步,没有割地没要赔款,国势国运却蒸蒸日上。
1950年朝鲜战争,共和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被迫应战。此战历时三年,志愿军在朝鲜与16国联军鏖战的同时,国家也争取到了苏联的信任和援助,得到了及时的输血。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我国“一五”计划便告开始,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62年中印战争,共和国在自身虚弱的情况下再次被迫应战。此战从6月打至11月,我国在取得重大战果的情况下,果断中止作战、撤兵回国。当时,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后的经济复苏过渡期,国家经济极端困难,得胜而不恋战正是出于当时国情的考虑。而印度经此一役也不敢再挑事,中印边境换来如今的大体平稳。
1979年的中越战争,共和国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阵痛后果断应战。此战经过自卫还击和两山轮战两个阶段,中国刚刚经历十年动乱,急需拔乱反正、改革开放,因此,中国在短时间内占领越南北部几个重要城市后,便宣布胜利,撤出了越南,后来虽然经历老山、者阴山拉锯战,却严格控制了战争的波及范围。经此一役,为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腾飞由此开始。
惜哉!万历三大征,朱翊钧的决断有始无终,最终葬送了国家!
壮哉!共和国三大征,没有重蹈历史的覆辙,反而成为民族复兴的奠基!
朱翊钧在定陵有知,不知有何感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09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