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酒尽留心:利国利民的五大教育举措,最终却害苦了穷人家的孩子

酒尽留心:利国利民的五大教育举措,最终却害苦了穷人家的孩子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依据。近年来中国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教育部门与时俱进进行了一系列系统深入的改革,针对各种教育教学上的弊端,制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政策方针。然而,有不少原本是利国利民的教育政策,却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或是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辅助手段,以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毒副作用,最终却害苦了广大普通百姓。



一、义务教育阶段免费


2006年,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2008年秋,城市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这对广大普通家庭而言,着实减轻了不少负担,可谓是一项有利无害、皆大欢喜的好政策。然而,由于学生上学免费了,政府就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为之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但事实如何呢?


这些年来,我们只看到学校的教学楼越来越宏伟华丽,各种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设施越来越先进,而最根本的师资力量却没有得到重视。在免费的义务教育实施之前,从未听到过有教师抱怨工资待遇低,而免费教育实施之后,教师的工资渐渐跟社会脱节,在物价飞涨的年代一直以龟速增长。最终的结果就是教育行业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差,而已经进入教育行业的在职教师,为了提高收入,不得不走上有偿补课的道路,反而加剧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二、中小学生减负


给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减负,这一口号喊了近20年,一些相应的政策措施也算体贴周到。例如规定小学生一天的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规定每个班级每周必须开设8节课以上的音、体、美课程,规定一节课40分钟老师最多只能讲授20分钟知识,规定教师布置家庭作业不得超过1小时的量。近年来教育部门又出台了“一教一辅”政策,规定一门功课只允许学校订制一本作业资料,而小学一二年级更是禁止留书面作业。


如果公立学校严格按照以上政策执行,那么学生在学校还能学到多少知识?要知道,社会竞争越来越大,高考的惨烈程度只增不减,教育部门却反其道而行给学生减负,这不是让公立学校的学生都彻底丧失竞争能力?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读私立学校,可以花高价去校外补课,甚至可以请家教上门辅导,穷人家的娃儿怎么办?



三、公立学校划片区招生


义务教育阶段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禁止招生考试,这本来是为了遏制愈演愈烈的择校热潮,杜绝权力寻租,保障教育公平。然而中国教育资源的分配本来就极不公平,优质的名校、名师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城区,而城郊和乡村的学校相对而言薄弱得多。那么一个家庭想让孩子上名校,就必须在名校所在的片区内买房,否则就算孩子成绩再好也是白搭。而私立学校却完全不受政策限制,照样可以通过考试招生,录取优质生源。于是乎,那些在城区买不起房的普通家庭,他们的孩子要么只能去薄弱学校就读,要么只能花高价去读私立学校,可谓深受其害。



四、禁止在职教师有偿补课


禁止公立学校在职教师给学生有偿补课,为的是防止教师“课上不讲课后讲”,同样是为了保障教育的公平。但面对越来越严峻的高考形势,教育部门一方面不断提高教材的难度,另一方面又限制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时间,还要控制学生的作业量,请问学生成绩如何提升?家长们对此倍感无奈,只好把孩子送给老师补课。然而,如果“禁补令”严格执行到位,那么成绩不如人意的后进生怎么办?要么只能自我放弃,要么又只能花高价去校外培训机构补课,对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而言,这不是雪上加霜吗?



五、义务教育阶段消除大班额


义务教育阶段消除大班额,进行小班教学,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举措。但这一政策实施的前提是,政府必须保证居民聚居的城区有足够的教育资源、足够的师资力量(农村学校是基本不存在大班教学的)。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不论哪一个城市,政府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兴建大量的公立学校,更不可能大批量招聘公办教师,那么要消除大班额,就必须把一部分城区学生赶回农村学校,或是赶到私立学校就读。哪一部分学生会被列为驱赶的对象呢?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自然无须多虑,因为他们要么户口在城区,要么在城里买了学区房。于是乎,那些户口不在城区、又没有能力在城里买房的进城务工、经商人员的子女,就成了政策的牺牲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9805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