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成立大会上,国家卫健委科教司副司长陈昕煜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医学教育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面对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改革,如何加强卫生系统来改革医学教育,这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命题。”
其实教师和医生这两个职业就目前面临的问题来看,能都得到很多家长和学生的青睐并不是因为情怀、梦想、学习能力,而是因为它好就业、铁饭碗,可是偏偏这两个职业一个掌握着生的命运,另一个掌握着活的希望。
但是就目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问题来看,很大程度上院校教育培养的质量差异巨大,就如同陈昕煜所说:“一些学校在混着培养合法但不合格的医学生,严重影响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培养。”
为此小编特地给大家翻了一波数据:
从2016年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布点及招生情况来看,本科院校117个,占比31.83%,招生人数为73266,占总人数的53.55%。而在这177所本科院校中,部属院校仅有23所,占比只有4.14%,招生数占比4.22%,剩下的379所院校均为高职和中职院校。
所以就上面这波数据不难看出,我国医学生生源层次差异巨大,而且中高职占比过高,并且这些接受不同水平不同质量教育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很难保持一样的水平,甚至可以说绝对不可能。
所以,就目前来看我们国家的医学教育完全就是以数量取胜!
那如何才能保证医学教育的结果呢?显然是“精英化保证高水平、同质化”即让中国医学教育逐步回归精英本质!
国务院于2017年7月印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改革要求和措施,但关键是如何将这些要求进一步落实。
“首先就要回归到医学教育精英化的本质上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据王启明透露,明年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停办中专,逐步减少高职,稳步发展本科。
医学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总量上与之前保持大体相当,培养核心是要重视发展的结构性。强调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5+3”为主体的医学教育改革。“只有“5+3”质量提高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只有”5+3“培养同质化,中国医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才能基本实现同质化。”
此外,还要加强器官系统、临床/基础融合的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的深度融合。未来,希望建立基于大数据、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认证制度。
在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上,将完善教学激励机制,构建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师资队伍;完善教学培训制度,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还将提高师生比,加大教师引进,减少单点招生。
王启明表示,下一步,要大力推进我国复合型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推进八年制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多样化复合型医学拔尖人才的改革试点工作。“希望将来,全球医学顶尖人才中也能出现中国医疗界的‘华为’和‘腾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95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