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朱倩 随着中考体育成绩分值的提高,家长和考生对体能训练也越来越重视。有相当部分的深圳家长未雨绸缪,或者担心孩子体育拖后腿,或者认为体育比文化课容易拿满分,想让孩子加把劲争取满分,而早早让孩子进行体育运动训练。三、四岁的孩子是否需要体能训练,具体练什么项目好?中小学生又该如何提升体能?“以体育人”中外国际少儿教育高峰论坛日前在深圳湾ECO国际会议中心落下帷幕,来自哥伦比亚大学中美教育中心、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深圳大学等著名教育、体育专家们共同参与本次论坛,不仅为深圳家长指明了体能训练的真相,更就体育教育的未来展开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对话。
为贯彻《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纲要》及2019年9月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传播体育教育作为少儿教育核心基础的理念,由玩胜体能主办的“以体育人”中外国际少儿教育高峰论坛日前在深圳湾ECO国际会议中心落下帷幕,旨在为深圳区域家长群体提供针对孩子成长发育的专业交流平台,进而推动少儿体育教育健康发展。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体育在中考升学分数中的权重不断增加,引起深圳学生与家长的广泛重视。一方面学校相应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力度,并调整体育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另一方面深圳娃儿开始课外运动项目训练越发趋于低龄化。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教授程贺南在主题分享中表示,欧美少儿基础教育的核心领域只有三个:第一是社交与情感;第二是身体素质;第三是学业。而这三项的顺序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所调整,特别的幼儿阶段、小学低年级阶段,学业并不是在校学习的主要部分,欧美学校更关注学生的社交情感和身体素质,如何去表达自己、怎样去建立自信心、去和身边的朋友、伙伴、老师融洽相处。
那么,是否越早开始体育运动训练越好?北京大学妇女儿童体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授、英国哲学博士、耶鲁大学访问学者董进霞认为,早期进入专项化训练一直都是备受非议的问题。总体来讲,6岁以前就应该让孩子动起来,无论是做什么项目,动起来是基本原则;动对孩子身体、认知、社会交往、情绪的全面发展都有很好的价值。体育作为考试加分项,家长们认为可以尽早进行专项训练,这反而弊大于利。
董进霞进一步解释说,3、4岁的孩子不应该过早进行体育专业项目的训练,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需要多样化的选择,有的运动项目,比如:乒乓球,虽然这项运动很好,但它是一个以单侧运动为主的项目,幼小的孩子长期训练该项目会造成左右两臂发育不均衡。同时,专业性的运动项目也会让孩子们的身体出现局部负担过大的问题,易造成运动损伤,很多研究表明,6岁之前最好不要过早进行的体育专项训练。
如果孩子对运动有兴趣,可以多尝试不同的项目:比如体操、游泳相对来说是可以比较早进行训练的,但是要坚持一个基本原则:促进身体全面发展(上肢、下肢、躯干)的项目在先,要求有形象逻辑思维(舞蹈、形体上)的在后。因为孩子的思维发展一般在4岁以后,粗大动作发展在先,精细动作发展在后,更有利于孩子大脑发育和身体发育。
董进霞建议家长们,孩子在4岁左右或以前可以开始体操、游泳的练习,随着年龄增长,可以开展校园足球、篮球等具有战术方面的运动项目,既可以锻炼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该运动项目的粗大动作的技能特点也可以满足孩子们身体发育的需求。等到了8、9岁的时候,就可以挑选项目练习,这才符合儿童成长发育的体能特征。
国际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游泳部主任,中国奥委会备战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能训练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博士袁守龙从自己的育儿经验谈起,他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开始尝试“以体育人”的培养方式,“我的孩子从小练什么呢?羽毛球练过、游泳练过、滑冰练过,长大以后练射击、攀岩、滑雪等。”他看到,孩子在运动中第一个建立起来的就是自信,同时体育运动也孩子感受到挫折教育,这两者统一且不矛盾。“所有的比赛项目都会有规则,在比赛规则下,别人比自己强,比自己厉害,别人能拿冠军,自己要经受挫折,这就是成长的代价,成长的路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85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