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科技助力现代金融体系建设”为主题的2019第三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今天在京召开,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中国金融学会秘书长王信在演讲中表示,未来数字时代的货币竞争依然是法定货币的竞争,但法定货币的竞争会带有更多的数字时代的特征。
王信从经济学基础知识分析说,货币不单单是某种支付的手段和价值的尺度,实际上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也是主权和政权的象征。主权国家通常都要发行自己主权的货币,所以这种状态、这种情况不会因为数字时代的到来发生改变。同时,法定货币实际上是政府筹集资金、掌控资源和调控经济的基础手段之一,所以货币的发行权是至关重要的。
王信指出了所谓民间数字货币的一些缺陷。一方面,民间数字货币很难解决信任问题,因此无法得到广泛使用。“如果民间数字货币是通过一个算法产生,背后并没有一个中央的发行体,就是通过一个算法,谁来维护民间数字货币的稳定性?其价值的来源是什么?这是大有疑问的。”他表示。
另一方面,民间货币很难满足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为了维护经济发展需要,货币的供应和供给应该需要有弹性的,应该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灵活地进行调节。当出现危机的时候,民营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突然枯竭的情况下,一定要有中央银行这样一个统一的机构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民间的数字货币占据主要地位的话,民间货币很难发挥这样的作用,因此很难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的需要。
因此,王信认为未来即使民间加密数字货币得到一定发展,发挥一定程度的货币职能,也很难取代法定货币。未来应该仍然是法定货币的竞争。他进一步分析称,法定货币竞争可能会有两种和数字形态相关的特征:一是通过数字的稳定币,如果有些法定的货币基于美元、欧元作为发行的准备来发行稳定的数字货币,实际上背后仍然是政府,信任的基础仍然是法定货币,就是说虽然是民间的机构,背后的信任基础仍然是国家和法定货币;二是官方的数字货币或者中央银行的数字货币之间直接竞争,未来在数字时代,货币的竞争基本上是法定货币的竞争,会带有更多数字化的色彩,非常值得进一步关注。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张末冬
编辑:王佳
邮箱:fnweb@126.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76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