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大学生资助转入“地下”,一条“诈骗”短信,却赢得众多师生点赞

大学生资助转入“地下”,一条“诈骗”短信,却赢得众多师生点赞

如果你收到一条陌生短信,说要给你打1000块钱,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想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骗子”。短信看过可能就随手删了。

近日,我就从新闻上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既特别,又感人。正在湖南理工学院求学的杨同学,突然收到这样一条信息:“学院近期将会为你发放隐形资助900元用于生活补贴,请注意查收。

当时,杨同学也以为是诈骗信息,没想到几天后居然真收到钱了。原来,这是学校对困难学生的“隐形资助”。学校通过学生信息、消费信息等“大数据”对比分析,确定了部分困难学生,然后偷偷给他们打钱,帮助学生化解经济困难。这样既缓解了困难学生的经济难题,也保护了他们的隐私和尊严。

这种偷偷的地下资助,真的是煞费苦心,不仅有人道主义精神,而且有浓浓的人文情怀,这一行为赢得众多师生的点赞!

无独有偶,今年9月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也是通过大数据寻找贫困学生,然后偷偷把钱打到学生的饭卡上。学生收到这份意外的惊喜,连刷了几遍卡,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后来才知道多出来的700块钱,是学校悄悄给他们的资助。

为什么大学要把光明正大的资助,偷偷转入地下呢?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领过高中和大学助学金的人,我特别有体会,深深地知道其中的原因。穷,是贫困学生心中的一道疤;尊严,是他们不能丢弃的防线。

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今有大学生打肿脸充胖子,为了面子、为了自尊,即使需要那笔助学金,完全符合学生资助条件,有的学生也不好意思去申请。是的,大学阶段,学生来自五湖自海,大家彼此是不太知道底细的,谁都不想丢面,不想把心底最难堪的那一面给别人看。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他出生在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19岁那年考上了重庆医科大学。父亲听说,考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孩子,只要把录取通知等材料送到镇上,就能获得几千块的助学金。因此,他的父亲一次次的催促他,打电给学校问录取通知书的送达情况,生怕错过受资助的时间。

在父亲一次次的怒骂中,他终于拿回了大学通知书,父亲急忙把相关材料送到了镇上。“让你打电话问,你听不见吗……”,父亲的责骂声时常回响在脑海,让他特别难受。

领助学金那天,他说服了父亲,自己一个人去的。这次资助虽然是镇上组织的,但是都是个人出资的。资助他的是一位叔叔,这次共资助了他3000元,并说要一直资助到他大学毕业。

内向的他,等资助结束后,像那位叔叔要了电话,并回家后给叔叔发了一条感谢短信。临走时,那位叔叔又给了他100元,让他去买点好吃的。回家后,父亲很高兴,说以后要带着礼物去拜访人家。

这3000元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帮助,但是他却高兴不起来。这份资助像一块大石头,重重地压到了他的心上。叔叔对他越好,他心里的压力越大。

由于他性格内向,不善于交谈,心里觉得应该多给那位叔叔打电话,说一下学习情况啥的;但是实际上,就过节的时候发个问候短信。这样心里又感觉愧疚,怕叔叔误会自己。

新学期,由于父母关系恶化,他和父母的关系也疏远了,心情比较浮躁,没有兴趣学习,又怕自己会挂科,担心不能顺利完成学业,有时想干脆辍学去打工,心里又感觉对不起资助自己的那位叔叔。他陷入多愁善感之中,甚至想劝说那位叔叔放弃资助。

​对此,我想说,资助别人的不是奔着求回报的目的去的,受资助的人不要压力太大。大学是穷人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平台,要珍惜机遇,学会沟通,提高能力,鼓足勇气,斩断穷根,回报社会。

穷人家孩子心中的隐疾,爱心可以治愈它。希望大学里多点地下资助,社会上有更多的“隐形资助”,让穷人家的孩子插上隐形的翅膀,带他们飞出山沟,跨越贫困的心理障碍,乘风破浪,勇敢梦想,把爱传递下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6569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