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昌大学
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南昌大学建立“学科特区”,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在经费方面赋予学科方向负责人更大的自主权,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科技服务能力与成果落地。近日,我校陈义旺教授团队在超级电容器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决了电极材料与集流体、电解液等之间的界面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关键的技术成果。
陈义旺教授团队合影
二排左八至二排左六依次为:陈义旺教授、谈利承教授、袁凯教授
团队袁凯教授、谈利承教授长期围绕超级电容器开展研究,通过制备具有高电导率和高比表面积的导电聚合,提高石墨烯电极浆料的分散性,解决了电极材料大面积涂敷均一性差的问题,提升电极材料导电性,响应速率。与锦州凯美能源有限公司以及江西京九电源科技公司展开合作,技术应用到双电层超级电容器以及铅酸电池储能器件生产线上,给两家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效益。
实验室超级电容器极片大规模涂敷工艺
最近,团队在高能量密度水系超级电容器关键科学问题方面也实现突破。通过一步法制备了宽电压水系赝电容超结构电极材料,有效的解决了电极材料在高电压下水系电解质析氢析氧的问题,并实现大规模制备,多项专利群正在申请中,目前正在申请企业化运行,注册公司。
自主研发的2.6V水系叠片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
自主研发的2.7V和5V扣式超级电容器
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有望应用到5G基站和不间断电源,替代锂电池和铅酸电池,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和长期循环稳定性等特点。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技术的应用,有如给电池加上电梯,能够实现快速充放电。
来源 | 高分子及能源化学研究院
编辑 | 朱嘉宜、齐轩谊
责编 | 杜明琳
审核 | 饶勇、孔爱民、宋志豪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63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