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我们作为国家标准化教育的“产物”,曾经崇尚分数至上,但在摇号大趋势及国家教育新改革背景下,我们该如何着手培养自己的孩子在未来更具竞争力呢?
未来20年,孩子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
大家肯定都有听说,哈佛大学曾拒绝了100多个SAT考满分的中国学生。这引发了家长们的强烈不满,他们质问学校:“我孩子都考了满分,为什么没被录取?”哈佛的解释是:“您的孩子除了满分,其他能力几乎为零。”
与此同时,哈佛却以全奖录取了一名分数并不是很高的甘肃学生。因为,他在高一时,发明了一种过滤水装置,免费提供给附近村庄的农民。2010年的中外校长论坛上,有人问哈佛校长陆登庭:哈佛青睐什么样的学生?
哈佛需要知道,一个学到了很多知识的学生,是否也具有创造性;他们是否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动力,去探求新的领域;除了学生本专业的领域,学生是否关心其他领域的东西,是否有广泛的兴趣……
同时,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也曾直言:“北大宁招5岁爱提问的孩子,也不愿招只会埋头考高分的学霸。”
可以说,好奇心、想象力以及创新思维,将会是决定孩子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近日,一个被BBC誉为“教育界诺贝尔奖”的全球教育盛会——世界教育峰会(WISE)圆满举行,来自美国的高科技高中(High Tech High)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Larry Rosenstock获得了WISE教育奖。这所创新学校“High Tech High”,抛弃了传统的课程标准,放弃了考试为目的的分学科教学体系,并跳出只雇佣师范学院专业教师的局限,彻底采用项目制跨学科学习。
在这里没有教科书、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考试,孩子们每天都忙于一些自主选择的特定项目,为了一年一度的大型展览废寝忘食。起初,父母们充满疑惑地把孩子送到这里,随后经历了紧张、焦虑、感动和惊喜等各种可能的情感体验。但98%的大学入学率,成功打消了父母对这所学校的疑虑,随后的17年间,High Tech High成功复制,增设13所学校,并将教育延伸到了初中和小学。
(Most Likely to Succeed)
High Tech High为什么会成功呢?因为在这里,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得以被充分调动,学习以“项目制”的形式进行,每个孩子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主动查阅资料、主动协作、主动尝试;在这里,老师要做的是想法设法去调动每个孩子的自主学习热情,去完成学习项目。High Tech High的教育理念就是给孩子一个环境和任务,让学习自然发生,这里的孩子成长是由内而外的,没有人强迫也没有人鞭策。
记得有人曾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让人感受不到教育的痕迹。High Tech High不看重孩子的分数,但却无形中努力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及兴趣,并重在引导孩子自己去体验尝试、主动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去和他人协作。
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互联网行业的高频热词,全世界最厉害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就曾预测:到2030年,也就是11年以后,全球将有8亿人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人工智能将使50%的工作岗位消失。毕竟单论纯知识性的记忆,人类绝对没有机器学习厉害,但是人类的创新能力与思考能力,却是人工智能无法模拟与代替的。
那么问题来了,好奇心、主动思考及创新能力,从此刻起该如何着手对孩子进行培养呢?
1
关于好奇心的培养
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也是每一位孩子先天就具备的品质。科学家告诉我们,拥有强大好奇心的孩子,一定拥有强大的“学习内驱力”。遗憾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往往被扼杀,所剩无几。
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曾在脸书上晒过一张照片,上面是他在给满月女儿Max读《宝宝的量子物理学》的绘本。可是,有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疑惑:“这么小的宝宝能看懂这本书吗?”
后来,扎克伯格在跟马云对话的时候也提到了这本书,他说:“我希望能教给她一种好奇心,因为世界上很多东西不是显而易见的,我希望她能够自己去探索。”
好奇心到底有多重要呢?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说:“我深深为之着迷,就像有人因为小时候尝过某种美妙的滋味,长大后便不断寻找那种东西。”他称自己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
牛顿能发现万有引力也是因为他的强烈好奇心——牛顿小时候很困惑,为什么所有的东西都会掉到地上,而不是往天上飞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体温计也是好奇心的产物——400多年前,伽利略在实验室用铁桶煮水,他发现水开时铁桶里的水位就会上升很多;水凉了水位就会下降很多。在一番深入研究下,伽利略从中受到启迪,发明了体温计……
好奇心,是促使孩子探求世界、认识世界的动力,更是创造型人才所不能缺少的特质。所以,保护并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的发展大有益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并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呢?下面这些方法应该能给到你帮助。
方法1:鼓励孩子感知环境
在天性和能动性的驱使下,孩子本身就有探寻和理解周遭事物的欲望。所以,我们要鼓励孩子去感知环境,尽可能多的感受和学习各种知识。
方法2: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认知
我们要鼓励孩子对事物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逻辑思维可以得到锻炼,所形成的观点和见解也需要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作为支撑,这样可以督促孩子对事物保持一定的好奇心。
方法3:“所有问题都是好问题”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谁也不知道孩子会问出怎样稀奇古怪的问题。
如果孩子问的问题“超纲”了,家长可以说:“问得好!咱们来研究一下!”然后和孩子一起翻阅资料,共同查询,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还能促进亲子间的交流互动,一举多得。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驱使孩子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非常值得家长珍惜。所以,当孩子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好奇的时候,父母要加以引导,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2
关于主动思考的培养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或许只是一种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爱因斯坦
在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这一点,首先,父母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需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交流;然后,要给孩子思考和成长的空间及时间。
思考能力背后,其实是一种综合的能力。教育的目标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尤其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具有不惧困难、独立思考的能力,比从前更为重要。
方法1::放下“听话”的乖孩子的观念
“听话”意味着不用思考,一个事事“听话”的孩子可能会讨家长喜欢,但却从此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家长要求孩子“听话”往往得不偿失,甚至可能亲手扼杀孩子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看、去听、去感受,进而形成自己对事物独到的见解,而不能事事要求孩子“听话”。
2、引导孩子会读书
读书可以增长学问,“学”是学习别人的思想,“问”是通过知识的积累,经过独立思考后对所“学”的质疑。“质疑”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但无论对错,都是经过思考后自己的思想,这才是最难得的。“质疑”也需要“本钱”,只有多读书,见多识广了,才有能力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3、丰富孩子的人生经历
读书是了解别人的思想,“经历”则是自己的体验,有些事只有亲身感受过才能有切身体会,才会由此进行独立的思考,产生独立思想。有些家长总是和孩子讲“大道理”,道理是对的,但强制灌输的道理说的再多也不如让孩子亲身感受一次。
当孩子遇到疑问时,家长要学会反问,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和孩子一起讨论。当孩子提出问题时:不要急于对孩子讲“道理”,不要急于判断孩子想法的对错,做为家长要先问孩子为什么这样想,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引导孩子进行独立思考的时候,切记独立思考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通过思考,体现自身价值,推动生活更美好更幸福。
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孩子,是个内心强大的孩子,他有自己清晰准确的判断体系;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孩子,是个不轻易从众的孩子,不会把“听别人说”当成行动的依据;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孩子,是个有创新潜质的孩子,个性化的思考恰恰是创新的开端。所以,和孩子沟通交流,与孩子互相提问,通过沟通与提问锻炼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期望的结果。
3
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华东师大的黄向阳教授说:“不压制、不扼杀、不培养就是培养创造力的正道呀!连创新力都企图培养,哪会有创新力?”
创新力来自3C:
(1)Curiosity (好奇心):以前的教育急于填鸭灌输知识,不鼓励孩子问问题。多问问题,才能更深理解,在最大程度上学到有用的知识。父母应该有耐心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并且鼓励他们多问问题。孩子大一点以后,建议带着他们自己去找答案,形成孩子把网络当做老师的习惯。
(2)Critical Thinking(批判式思维):遇到问题时试着从多角度来思考。因为任何有深度的或有争议的问题都没有一个唯一的简单答案,所以学习时要避免非黑即白的思想,就算你认为一个观点是对的,还是应该换位思考,去理解其他的观点。最后,除了理解,还需要包容和支持不同于你的其他观点。这是知识分子的本质和责任。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换一个脑袋思考”,参加辩论社并挑选自己不认可的那方辩论,甚至父母可以扮演devil's advocate角色来挑战孩子的僵化思维。
(3)Creativity(想像力):人们在创新最大的问题就是习惯于用过去的思维来思考未来。比如说:让马跑得更快而不是发明汽车,让手机增加音乐功能而不是发明iPhone。这样的想像力要从小培养,不要只是背诵陈旧的知识,要勇于憧憬、揣测、甚至幻想各种事物的可能性。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多玩有趣需要动脑的玩具、多猜“脑筋急转弯”、多阅读科幻小说(尤其是那些科学家出身的作家,例如:Isaac Asimov。)
除了3C之外,还有几个别的建议:
(4)实践:空想只能成为理论家,创业家还需要强大的动手能力和执行力。在学习中,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灵活地将掌握的知识付诸实践。当孩子有了创意,鼓励他去“做出来看看”。另外,可以鼓励孩子参加暑期工作,创意比赛、社团参观并了解父母的公司等。
(5)追随自己的兴趣爱好:只有做孩子真正喜欢做的事情,才能让他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当孩子主动放弃玩耍,而选择做某件事情时,那父母一定要鼓励他,因为他找到自己的兴趣了。当一个人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的时候,他不再是完成任务而学习,而是为了寻找快乐而学习。这时,他的想像力、勤奋、勇气就都可能会被激发,也会做出更好的成果,因而形成正面的循环。
(6)失败也应该奖励:失败就是最有价值的经验,人从失败中学习的远超过从成功中学习的。而且,真正的创新必然会碰到很多失败,所以躲避失败的人很可能无法持续创新。 社会太重于降低风险,太在乎避免失败,太重视面子。这方面必须从小培养:父母可以责怪不努力,但是不应该责怪失败。父母不能只奖励成功,也要奖励有价值的失败。
(7)给于自由,别再夸“乖”:温室里成长的“妈宝”是很难成为创新者的。孩子逐渐长大了,要不断给他更多的自由和选择的空间。一个连选择权利都没有的孩子,从何来发展好奇心、批判式思维、想像力呢?中国长辈夸奖一个孩子,经常会用“乖、听话”来形容。想想:这些会潜移默化地传达什么信息给孩子呢?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由豫见升学编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33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