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市纪委监委注重在基层发挥村级监察信息员作用,图为枫桥镇栎桥村监察信息员(右)开展现场监督。郦冰 摄
“反映情况部分属实,工作人员问题调处态度敷衍、方法简单,后续将跟进处理……”“调查有了结论,这下我心里总算舒坦了!”近日,随着调查结果尘埃落定,浙江省诸暨市浬浦镇外浦村村民黄某彻底解开了心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抓手,提出“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诸暨是“枫桥经验”的发源地。近年来,该市充分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群众路线、抓早抓小、系统治理等理念融入纪检监察工作,推动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
从“延伸触角”到“监督有力”
“老楼,我家附近有两棵树比别处都小,你抽空来看看?”“好,我马上过去。”老楼,是诸暨市枫桥镇枫源村村监会主任,也是镇纪委监察办今年4月选聘的村级监察信息员。
近期,村里正在实施“一村万树”工程,由于种植量大、点位分散,老楼便发动村民一起监督。陆续收到的50余条信息,经老楼分类处置,再由村“两委”集体复核,做出相应处理,既保证了工程落地的质量,也让全村齐心搞建设的氛围愈加浓厚。
多年来,枫源村坚持发动和依靠群众、加强村级权力运行监督,连续15年保持群众零上访、党员干部零处分,是远近闻名的基层社会治理“样板村”。
上世纪60年代初,枫桥镇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1963年11月,毛泽东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历经多年创新发展,逐渐形成“党建引领、人民主体、三治融合、四化并举、共建共享”的新时代“枫桥经验”。(“三治”即自治、法治、德治,“四化”即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枫桥经验”写入《决定》,“枫桥经验”上升为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将‘枫桥经验’运用到基层纪检监察工作中,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我们提高治理能力的发力点。”诸暨市纪委常委赵亦良表示。
“村党总支委员黄某某连续两年虚构居家养老院工资,以丈夫名义变相领取补贴……”10月15日,诸暨市浣东街道纪工委监察办收到一条某村级监察信息员报送的问题线索。分析研判后,他们认为“信息内容虽简短,但指向明确、可查性强”,随即组织人员调查核实。很快,黄某某等4人被立案审查。
监督越有力,治理越有效。上述案件的查办,正是将发动和依靠群众这一“枫桥经验”精髓运用到监督领域的有力注脚。去年9月以来,诸暨市抓住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契机,借鉴综治网格化管理做法,在全市23个乡镇(街道)聘请613名监察信息员,构建“乡镇纪委监察办+村级监察信息员+群众参与”的基层监督网络。通过“一个镇村一个监督网格”延伸监督触角,强化群众监督,及时发现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截至目前,共收到报送信息510条,其中有价值线索91条。
“到村民家里转转,去项目现场看看,脚底下勤快了,眼睛里有事了,情况也就掌握了。”记者见到枫桥镇永宁村监察信息员黄利民时,他刚从村级道路硬化工程的施工现场回来。他告诉记者,“这个‘信息员’可不是单单挂个名,有工作制度、监督清单,还要考核,村里的人和事都得看牢,尤其工程是重点。”
在这里,监督并不限于一镇一村一网格,而是在片区协作下有了区域合力。针对基层监督力量薄弱、监督质效不高且易受“熟人社会”影响的现实困境,诸暨市纪委监委聚焦“监督合力”,实行“常委+纪检监察室+派驻纪检监察组+乡镇纪委监察办”片区协作模式,高效联动开展区域交叉检查督查、办信办案,推动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由“单兵作战”向“兵团作战”转变。
今年1至10月,全市6个片区共开展集中会商106次、监督联动90次、信访联办45件、问题联解68个,乡镇日常监督质量显著提升。
从“就地解决”到“抓早抓小”
“赵某夫妻俩明明不是失地农民,却都办了失地农民保险,村干部怎么能这么干?”今年4月,诸暨市安华镇某村村民寄来的一封联名举报信,引起了镇纪委书记、监察办主任朱锋的注意。
“涉及群众利益,关注度高,必须及时处理。”调查核实随即展开,村原党支部委员赵某确实存在借助工作便利、违规占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名额的问题。最终,赵某被立案审查,一起潜在的群访事件被化解在萌芽阶段。
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信访化解在本地。诸暨市纪委监委借鉴“枫桥经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遵循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思路,明确信访举报标准化办理规定,探索信访问题就地受理、就地分流、就地办理、就地化解、就地分析的“五就地”工作法,着力提升信访处置精准度和满意度。今年前三季度,乡镇纪委监察办自收信访举报同比上升32.9%,实名举报满意率达55%。
“信访举报既是监督执纪第一道程序,也是政治生态‘风向标’”。诸暨市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赵刚介绍,诸暨注重了解信访举报“背后的故事”,把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只有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才能确保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信访处置效率,事关问题化解和抓早抓小质效。诸暨市纪委监委灵活运用直接查办、协调联办、转办交办、挂牌督办等工作方法,强化协作,形成市镇两级合力,把问题解决在初信初访。与此同时,该市探索建立委机关、派驻机构、乡镇纪委监察办三位一体的“数字纪检监察”平台,对系统流转件开展实时跟踪、定时提醒、即时退回、超时惩戒,既促进规范,又提高效率,运行以来信访办理时间平均缩短14.2天。
在诸暨,防微杜渐是日常监督的常态。前不久,诸暨市陶朱街道纪工委监察办干部下村走访时听到村民议论“承接村景观带绿化工程的施工老板,经常大晚上往村党总支书记方某家跑”,便留心对工程招投标流程、施工质量及推进情况进行了解。尽管没有发现相关违纪问题,他们还是约谈方某,提醒其严守工作纪律和廉洁纪律,与施工方保持“亲清”关系。“提醒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也让党员干部感受到更多纪检监察的温度。”陶朱街道纪工委书记、监察办主任蒋鲁嘉表示。
从“三治融合”到“综合施治”
“5万元工程款未领取,但村财务显示实际已支付。”今年10月,诸暨市陈宅镇纪委监察办通过一条举报信息,查实某村原财务会计马某某利用职务便利做假账,侵吞集体资金5万元的问题。这并非个例。
“农村基层权力虽小,使用不当却极易出现问题。”诸暨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诸暨把“枫桥经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理念,延伸运用到规范权力运行、加强监督制约的“综合施治”上,成效初显。今年前三季度,乡镇纪委监察办处置问题线索545件,立案333件,党纪政务处分204人。
制度是规范村级小微权力运行的有效保障。在当地,基层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无外乎村级五件事,即“三资”管理、村级工程、农民建房、农村土地开发及村务公开。为了管好这五件事,诸暨量身定制全套机制、纵横联通全线监管,确保“事事立规定、处处见规范、人人有规矩”。
诸暨市纪委监委分析梳理村级权力运行风险点35个,发挥“监督的再监督”作用,督促职能部门对相关制度进行“立改废”,形成《制度汇编》和《流程指南》,详细制定如农村产权交易流程、务工工资发放流程、不同金额村级工程招标流程等17张流程图。在为村干部履职提供政策依据同时,杜绝因操作环节不明、群众知晓度不高、流程监管不严导致的权力运行“任性”。
为推动村级五件事进一步有序规范,当地建立了纵横联通的监督网络。纵向层层传导压力,市级层面由职能部门履行行业监管职责,打好政策解读、业务指导、日常监督组合拳;乡镇层面组织分条线开展实务指导、监督检查,并向职能部门反馈建议;村级层面建立监督员队伍,打造基层一线纪检监察“侦察兵”。横向建立信息移送渠道,以乡镇纪委监察办为信息中枢,联通农村“三资”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7个相关线办平台系统,可及时调阅重要数据。
综合施治,不止于此。诸暨市推行以“党风清正、作风清新、权力清源、干部清廉、乡风清朗”为主题的“五清”村居建设,明确落实建设基层优良政治生态、带动社风民风整体向好、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打造村级组织坚强堡垒、弘扬崇廉向善社会风尚等五大任务,并将“五清”村居建设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乡村考评体系、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检查考核,把相关工作推进情况、工作业绩作为村级组织和村主职干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倒逼村“两委”班子规范履职。
实践证明,坚持人民主体,是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所说,“必须坚定不移走好党的群众路线,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关心每一项‘关键小事’、解决每一件具体纠纷上,做到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治理成效让群众评判、治理成果让群众共享,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本报记者 颜新文 通讯员 杜玲玲 孟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27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