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君固收 | 报告导读:
债市遇利空不跌,或酝酿变盘。上周债市遇到多重利空,但走势坚挺,原因如下:①资金面平稳,央行连续18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但资流动性充裕;②短期利空虽多,但债市中长期“看多”逻辑未出现根本逆转。“短空长多”非稳态,如果“长多”不出现逆转,“短空”终会向“长多”迁移,债市短暂静默会被“抢跑”打破。上周债市逢利空跌不动,或已在酝酿变盘,而流动性持续平稳充裕将成为“抢跑”的助推剂。
债市还有哪些买盘?摊余成本法债基二三事。随着商业银行理财、货币基金均转型净值化,公募基金发行摊余成本法定开基金以应对。截至2019年12月13日,共有39只摊余成本法定开债基完成募集,募集规模合计2536亿元,单只平均规模65亿元。另外有8只获批注册但尚未募集完成的摊余成本法定开债基,以及11月份以来,上报的26只定开债基已经拿到第一次反馈意见的6只,都是潜在增量。
从重仓券公开数据来看,摊余成本法定开债基主要配置期限匹配的高等级信用债(主要是AAA),以期通过相对高票息获取收益。但不同产品的风险偏好存在差异,一二级配置也各有侧重。对于市场较为关注的,摊余成本法债基大量增持3年和5年老券,从数据来看,可以得到印证:①11月初以来,3年期左右国开债老券180204,与新券190207的利差持续收敛至当前5bp左右;②3年期左右农发债老券160407,与新券190409的利差走出了反“N”型;③降息利好出尽后,新券利率基本持稳,老券估值收益率快速下行,从而导致5年期国开老券180206与新券190208的利差从15bp收敛至1bp左右。
信用市场一二级估值大幅偏离异象并广为诟病,且引起了交易所关注。以上情况反映出部分机构“欠配”的事实,至少可以确认市场存在结构性需求。若后续信用分层的现象短期无法缓解,竞争性销售行为被抑制,增量资金(摊余成本法定开债)持续流入,则更为利好3-5年左右的政金债。按照这个逻辑推演,随着短期限被“做平”,长端利率亦可能受到牵引而下行。
正文
1. 每周复盘:遇利空不跌,或酝酿变盘
上周债市遇到多重利空冲击:①宏观经济指标均超预期,继月初PMI回到扩张区间,11月CPI、PPI以及金融数据均超出市场预期;②政策层面,无论是政治局工作会议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稳增长的诉求非常明确;③中美贸易谈判波折中推进,第一阶段协议落地。
但债市走势却较为坚挺:整体来看,以中债估值衡量,长端利率与前一周周五收盘相比几乎收平,10Y国债利率收于3.18%,上行约1bp;10Y国开利率收于3.59%,持平于前一周;活跃券190215利率收平于3.59%。
遇利空不跌的原因:①资金面平稳,央行连续18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但资流动性充裕;②短期利空虽多,但债市中长期“看多”逻辑未出现根本逆转,比如通胀2020Q1高峰后回落,经济最乐观看法仅为小周期复苏,中美长期关系并不因短期缓和而改变。
债市或酝酿变盘。“短空长多”非稳态,如果“长多”不出现逆转,“短空”终会向“长多”迁移,债市短暂静默会被“抢跑”打破。上周债市逢利空跌不动,或已在酝酿变盘,而流动性持续平稳充裕将成为“抢跑”的助推剂。
具体行情表现如下:
周一,市场静默,等待经济数据公布。周一央行OMO无操作,净投放0,资金面小幅收敛。市场交投清淡,等待周中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长端利率窄幅震荡,截至收盘,活跃券利率收平。
周二,CPI超预期,债市不跌反涨。周二央行OMO无操作,净投放0,资金面平稳。早盘公布的CPI4.5%,PPI-1.4%均超预期,但债市反应平淡,震荡交投后有所下行。现券尾盘公布了11月金融数据,同样好于预期,活跃券成交利率盘中小幅上行1bp。
周三,流动性充裕,债市低开高走。周三央行OMO无操作,净投放0,资金利率小幅下行。前一日尾盘金融数据超预期导致债市低开,但在资金面利好之下,国债期货低开高走,午后拉升上扬。截至收盘,活跃券190215利率下行1bp左右。
周四,资金面非常宽松,利率走势矜持。周四央行OMO无操作,净投放0,资金面宽松。宏观经济数据冲击到一段落之后,债市再度进入静默,等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新政策指向。
周五,无视众多利空,债券走势坚挺。公开市场净操作为0,连续第18个交易日暂停操作,但流动性充裕。前一日晚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增长,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导致海外债市暴跌(10年美债1.90%,上行超10bp)。债市早盘低开,最多上行2bp,全天低位震荡。截至尾盘,长端活跃券利率上行1-2bp。
2. 策略展望:债市还有哪些买盘?摊余成本法债基二三事
问题1:摊余成本法定开债基为何能火?
所谓摊余成本法,是指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
与市值法不同,摊余成本法净值稳定波动,收益率提前可预期。而定期开放则降低了机构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随着商业银行理财、货币基金均转型净值化,公募基金发行摊余成本法定开基金以应对。其中,期限6个月左右的多为承接短期理财转型,1年期左右多为承接货币基金,更长期限为可能为银行定制类产品。
机构定制较长期限定开债基的运作原理为:银行认购公募基金,公募基金购买银行自营持有债券,不但通过分红实现避税,也将原先市值法估值的债券转为摊余成本法估值,平滑收益。
问题2:已经成立的摊余成本法债基有何特点?
截至2019年12月13日,共有39只摊余成本法定开债基完成募集,募集规模合计2536亿元,单只平均规模65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为39个月定开基金,超过200亿元。
从募集期限来看,36个月和39个月封闭运作期发行数量最多,分别为10只和9只,期限最长为86个月。募集规模较高的基金(初始规模100亿以上)多为长期限品种,3只36个,4只39个月封闭期。
问题3:还有多少摊余成本法债基在路上?
另外有8只获批注册但尚未募集完成的摊余成本法定开债基,期限分布为(6,12,24,30,36,60)个月封闭运作期,分别(2,2,1,1,1,1)只。
11月份以来,上报26只定开债基,收到受理决定的有15只,已经拿到第一次反馈意见的有6只。已经拿到一次反馈意见的定开债基的期限分布为(18,24,36,39,63),分别(1,1,1,1,2)只。
总体来看,机构申报较为积极,但监管审批并不宽松。
问题4:摊余成本法债基买了哪些券?
从重仓券公开数据来看,摊余成本法定开债基主要配置期限匹配的高等级信用债(主要是AAA),以期通过相对高票息获取收益。
不同基金一二级偏好存在差异,比如B基金12个月从二级市场配置剩余期限较短的AAA公司债,而C基金一年定开可能更多从一级申购短融类。
基金前五大重仓券的集中度平均为25%,最高的B基金12个月产品,前五大重仓券市值占资产净值比重约为42%。
杠杆水平在155-180%区间,距离理论上限200%仍有空间,但大幅高于公募债基140%。
不同基金持券风格存在差异,B基金产品倾向在二级市场配置期限匹配的公司债,票息相对较高。作为12个月期限定开债,重仓券收益率与D基金5年定开债的重仓券收益率接近。
由于期限匹配,近似于持有至到期,机构可能对估值保护要求并不高。数据显示,不少重仓券当前估值已经超过票息。
问题5:摊余成本法债基是否导致老券“超涨”?
对于市场较为关注的,摊余成本法债基大量增持3年和5年老券,从数据来看,可以得到印证。
①36和39个月定开债基较为青睐配置的3年期左右国开债老券180204,与新券190207的利差持续收敛。11月初以来,180204-190207利差从20bp收敛至当前5bp左右。
②3年期左右农发债老券160407,与新券190409的利差走出了反“N”型:8月至10月,新券190409相对“超跌”,或由于流动性较好首先抛售有关;11月以来利差重新开始走阔,新老券利率双双下行,但老券相对“超涨”。
③5年期左右国开老券180206,与新券190208的利差持续收敛。尤其11月份中旬以来,降息利好出尽后,新券利率基本持稳,老券估值收益率快速下行,从而导致老券-新券利差从15bp收敛至1bp左右。
问题6:市场上还有哪些洼地可以挖掘?
根据期限匹配的原则(摊余成本法的债券基金组合久期不可以超过封闭期的1倍),筛选出存量政金债老券以及部分商业银行金融债。总体来看,票息在3.2%-5.1%区间,中枢4.0%左右。
由于更长期限摊余成本法债基也在逐步进入市场(如86个月),以债券剩余期限自然缩减,以下筛选标的仅供参考。另外,考虑性价比也需要结合市场具体卖盘以及价格。
问题7:如何看待后续发展?
近期一二级估值大幅偏离被市场广为诟病:投资人一级申购待上市就面临浮亏,估值中心面临合理估值难题,一二级利率正常联动被打乱,券商投行包销自担损失。就算是对于融资端,也只助长了一些AAA或城投“好名字”以超低利率融资,民企仍旧排列在歧视链末端。
据统计,2019年四季度以来发行的106只企业债中,有24只估值负偏离度超过20bp,其中有16只主体与债项评级均为AAA,4只为得到增信债项评级高于主体评级,剩余4只为市一级平台债。
12月13日,交易所发文,要求“发行人不得在发行环节直接或间接认购自己发行的债券”。其实质是为了限制竞争性销售,同时杜绝结构化发行埋雷的风险。
以上情况反映出部分机构“欠配”的事实,至少可以确认市场存在结构性需求。若信用分层的现象短期无法缓解,竞争性销售行为得到部分抑制,增量资金(摊余成本法定开债)持续流入,则更为利好3-5年左右的政金债。按照这个逻辑推演,随着短期限被“做平”,长端利率亦可能受到牵引而下行。
从上文来看,摊余成本法定开债基发行规模超百亿并不在少数。一方面,多为机构资金进行申购;另一方面,对管理人的主动管理能力要求不高,因此费率偏低,基金公司也倾向于扩大规模效应。
我们的心愿是…消灭贫困,世界和平…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固定收益研究覃汉/刘毅/高国华/肖成哲/王佳雯/肖沛/范卓宇
GUOTAI JUNAN Securities FICC Research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16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