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景是战略管理者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定位和构思。以农商银行为代表的大多数金融机构不约而同将发展战略聚焦为“回归本源”。实际上,农商银行从诞生之日起,一直在谈坚守定位,但仍然做得不够。银行发展有其规律和路径,金融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管理者越是要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
勇立潮头在应对挑战中争创标杆
一个企业义无反顾的战略定力,源自于知己知彼。当前,农商银行领域的竞争环境和格局日益复杂,在自身经营有方的同时,如何通过超前谋划,有效应对来自资本端、资产端、科技等多方面的挑战,考验着管理者的魄力和应变能力。
有效应对资本端挑战。自从新资本管理办法出台后,大多数农商银行面临着资本约束压力。2019年9月27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八次会议,会议强调“要加快构建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长效机制,丰富银行补充资本的资金渠道,进一步疏通金融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可见,鼓励金融机构插上资本市场的翅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不仅是地方性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政策指向。目前,江苏省内多家农商银行已经成功登陆A股市场,年初开始发行的永续债已经被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尝试;随着《关于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的指导意见》的出台,非上市银行发行优先股的空间也正在被打开。对于各方面发展状态保持良好的农商银行,应当有信心、有定力,多渠道、多途径补充资本,赢得更多外部投资者的认可和青睐。
有效应对资产端挑战。县域大多数农商银行拥有着当地最广泛的市场份额,不可避免地成为大银行、城商行下乡布局瞄准的目标。从目前农商银行资产规模来看,大致呈现“三分天下”格局,其中规模500亿元以下银行数量占比接近80%,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占比不到10%,由此可见,500亿元和1000亿元是农商银行资产规模明显的分割线。随着“贷资比”等监管约束的加大,农商银行要想做大资产端,一方面,必须扎扎实实深耕本土,通过更大力度的实体信贷投放提升资产规模总量;另一方面,通过更加扎实的基础管理、更加有效的结构调整、更加有力的风控举措,大力夯实信贷资产质量。
有效应对中间业务挑战。长久以来,农商银行在手续费、佣金收入、汇兑等方面获得的收益远不如大型银行。为了吸引客户、回馈客户,农商银行在账户管理和支付结算手续费减免等方面实施的惠民措施,更是将大量的非息收入让利给了居民百姓。在当前情况下,规模较大的农商银行要想实现收入结构上的大幅提升,唯有在代客理财等业务上下工夫。在保持主责主业大方向不出现偏差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贸易金融、国际业务等综合化服务;积极寻求金融衍生资质、理财直融工具、理财子公司、基金代销等牌照支撑,力争打破壁垒,加大综合金融服务联动力度,满足重点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努力实现从“信用中介”向“金融服务综合提供商”的转变。
有效应对提升科技能力的挑战。对于金融科技的应用,农商银行还处于初级阶段。面对金融科技的挑战,农商银行亟待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但由于规模的限制,科技投入的成本将很高。发展金融科技,要在董事会顶层设计战略框架下,确立更加明确的发展路径图,确定推进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在组织架构搭设方面,短期考虑在传统科技信息部、电子银行部外增设筹备部门,负责移动端投入建设、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洽谈等,中后期改设筹备部门为正式事业部,单独运作、独立考核。此外,金融科技及依托金融科技的创新最终取决于人才队伍,由于地域的限制,地方农商银行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需要实施更优的竞争策略。
提升价值在反哺社会中增强认同
银行机构向价值银行转型,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也必将是未来银行优胜劣汰的“分水岭”。
大力提升企业价值。与大银行不同,农商银行自身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专业能力决定了其局限性,其很难像同业那样通过“拼资源”“垒规模”的方式服务政府和大型国企,农商银行特殊的身份和属性,决定了其存在的真正价值是在赖以生存的家乡热土上,和当地“三农”小微客户一起成长;坚持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精神,发挥先天的服务优势,把传统领域做得更专业、更出色,让合适的客户更方便、更便宜、更满意地借到钱,真正成为本地客户金融服务的第一选择。
大力提升社会价值。农商银行的社会价值,更多体现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上。作为普惠金融的先遣队伍,多少年来农商银行围绕“三农”、小微下了不少硬功夫、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许多领域待挖掘、许多瓶颈待突破。当前,普惠金融工作要切实突破传统“放几笔扶贫贷款、捐多少扶贫款项”思路,在更高层面、应用更新的技术,让金融资源更广泛、更快捷地得到应用。
大力提升品牌价值。市场竞争最根本的是品牌形象和企业文化的竞争。品牌是一面旗帜。“老百姓人人知道农商银行”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个品牌不仅不能丢,相反要更加发扬光大,通过家庭金融服务、社区金融服务的不断渗透,不断加深客户的认可、增强社会的认同。
成就人生在全员创业中收获幸福
单位是个人成就的放大器,员工的获得感逐渐成为职业选择的第一考虑因素。作为新时代管理者,一方面要给员工成长搭建平台,给予员工岗位晋升提供通道,另一方面,要在关心关爱、薪酬激励上多做文章。
保证成长成才有平台。金融发展到今天,银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储备和培养熟稔市场营销、科技创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要坚持拓宽视野,广聚天下英才、不拘一格选才,加大具有专业特长以及基层经历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培养使用力度,打破条条框框、隐性台阶,压担子、经磨砺,推动形成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优秀年轻干部梯队。
保证能上能下有通道。用准一个人,激活一大片;用错一个人,挫伤一大批。金融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必须用好鼓励激励指挥棒,坚持谁有本事谁来,谁有潜力谁干,谁先成才谁先上,让干得出色、干出成绩的干部有舞台、有前途、有奔头;真正让吃苦的吃香、优秀的优先、有为的有位、能干的能上。坚持强化考核反馈和结果运用,将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依据,使政治坚定、奋发有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鼓励,使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
保证关心关爱有温度。压力是职场人都会面对的问题。在紧张激烈的工作中,要更加倡导“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理念,引导员工释放压力,注重从工作、精神、生活、健康等多方位、多角度关心关爱职工,满足职工需求。只有真心实意的关怀,才能保证众人划桨开大船、团结一致向前看。
一家机构能在大浪淘沙中成为标杆,一个银行能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必定有一批干事创业的管理者在发展中开路、在担当中进取。这是一个奋斗的时代,更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年代。金融发展永无止境,每一位农村金融管理者都应当是坚定的创业者,能够在未雨绸缪中标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把基础夯得更实、把愿景绘得更好。
(作者系江苏海安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来源: 中国金融新闻网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11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