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胡汝银:以网络技术等为基础的包容性金融,未来大有可为

胡汝银:以网络技术等为基础的包容性金融,未来大有可为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裴熔熔 文 朱哲 摄影

12月13日下午,大河财富论坛重磅IP“中原金融50人论坛”再启大幕。来自省内外的产、学、融三界精英人物云集,以“新金融的初心与使命”为核心议题,深入探索金融与实体深度赋能的新思路与新模式。

上海证券交易所原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围绕“新金融发展根本之道”发表演讲,阐述了金融服务和金融发展的底层逻辑。

| 金融服务与发展以何为本?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来中国经济要转型,意味着金融业也要转型。那么,金融是干什么的?”演讲甫一进入正题,胡汝银就对现场嘉宾抛出了一个问题。

在他看来,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动静两方面的因素,构成了金融服务和金融发展的根本。

从静态来看,金融究其初心是以客户为本,为客户创造价值,向善而行,向上而为,通过技术、模式等方面的不断创新,赋能金融服务,最大限度降低社会金融成本。

“只有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我们的财富蛋糕才能做到最大,而不是以金融部门的利润最大化为衡量标准。如果超过了这一点,用于做实体经济蛋糕的资源就会被挤压。”他认为,未来金融利益相关者之间要构建共享、共赢、共生、互助、互利、互联互通的生态圈,以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实现社会经济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提高整个社会的利润水平和运营效力,实现财富最大化。

从动态来看,通过不断创新迭代升级和更加卓有成效的金融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助力社会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成长。同时,在目前的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基于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变革,充分利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具、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等金融创新,以及通过产业组织、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和产业生态圈的再造,实现金融与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强化和放大金融增值服务能力,推动传统实体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

“若离开了以上根本点,金融服务和金融发展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出现本末倒置、社会资源错配,挤压、阻碍、危害实体经济的健康成长。”胡汝银表示。

| 包容性金融未来大有可为

秉持着服务客户、服务实体的初心,何种金融体系才能够顺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论坛现场,胡汝银通过对包容型和攫取型两种金融体系发展模式的剖析,给出了他的看法。

类似于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包容型与攫取型金融体系的基本特点恰恰相反。

具体来看,包容型金融体系打造的是需求与消费端的机会平等,拥有较低的市场进入壁垒,通过广泛的制度和技术创新最大限度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使金融服务和社会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涵盖并惠及中小微企业和普通民众,最大限度地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

而攫取型金融体系的金融服务供给、需求与消费端皆高度集中,市场进入壁垒和金融服务成本过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差,普惠性金融服务发展严重不足,难以惠及中小微企业和普通民众,难以实现包容性增长。

在胡汝银看来,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P2P屡屡爆雷、信贷与投资过度膨胀等,都是以小我操作大我,损害了长期的利益最大化,存在明显的攫取型特征。这也反映了当前阶段,金融服务和金融配置面临的根本挑战,即在一定程度上本末倒置,偏离了以客户为本的基本逻辑,金融成本过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过低。

那么,金融机构应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新发展机遇?他给出的答案是通过创新和拥抱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实现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实现共生共利共赢。

“在新型经济条件下,金融系统必须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金融科技、业务链再造等工具,通过一系列聚能赋能性、增值性、包容性的金融服务创新,驱动实体经济和企业的创新。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只有不断通过多方面的创新,我们才能够增长,只有在创新方面实现了全球领先,我们才能够成为全球的NO.1。”

基于此,他认为,新金融的聚能赋能服务,可成为推动中小微企业和高度分散的传统产业升级的关键性力量。而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通过产业互联网(包括产业物联网)等实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赋能型包容性金融,未来将大有可为。

责编: 陶纪燕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End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8131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