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为爱等待:一位志愿者的爱心之路

为爱等待:一位志愿者的爱心之路

肖荣(右)志愿随访一名精神障碍患者(闫群)并询问病况。新华社记者贾浩成 摄

新华社银川12月13日电(记者杨稳玺)下午3点半,飘起雪花的天空颇为晦暗。当汽车往巷子里转弯时,精神疾病患者闫群(化名)欢呼雀跃地迎了上去,他迫不及待地拍打着玻璃。“肖主任,听说您要来,我1点就站在路口等,就怕您找不到。”

闫群口中的“肖主任”肖荣是宁夏社会福利院的一名医生。从2008年开始,她利用休息时间为社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上门治疗志愿服务。不知从何时起,一些患者有了出门“迎接”肖荣的习惯,有些患者能一眼认出肖荣的白色小轿车。

面对闫群的笑脸,肖荣用略带“生气”的语气催促道:“我怎么会找不到,闫群你赶紧回去,我认识路。”车子开到小区门口时,闫群和他70多岁的母亲正张罗着抬杆停车。

“肖主任,您看我最近看的故事书”“我最近每天都能按时吃药、锻炼,一闲下来就去外面散步”……肖荣的来访,让闫群十分开心。

肖荣在医院临床病房内向精神障碍病患者打招呼。新华社记者贾浩成 摄

在地处中国西北内陆腹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闫群这样的重型精神疾病患者有近24000例,约90%的病人和闫群一样散居在社区中。不少家庭因病致贫,加上缺乏专业照护知识,患者无法得到持之有效的康复治疗。

针对这些问题,宁夏积极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为符合条件的精神疾病患者建档立卡。除了建立精神疾病患者医疗转介绿色通道,宁夏还大力提倡医务人员及社会力量参与爱心志愿服务。

闫群在雪中等他“期盼”的肖医生,而肖荣也用十余年的“苦等”,等来了患者的康复、社会的理解以及越来越多的志愿者。

肖荣在医院病房内为精神障碍病患者做检查。新华社记者贾浩成 摄

从2008年至今,肖荣和她的队伍为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了近五千次各类康复救治,成功帮助15名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回归社会。

“一个人的力量十分有限,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组织成志愿服务队伍。”采访中肖荣反复说。精神疾病康复志愿服务承担着很大的压力,有的时候志愿者还要忍受病患的“邋遢”、不配合甚至暴力行为。

“有一次,我和志愿者们去病患家随访。患者病情突然发作,高喊着‘我一脚踢死你’,一脚就踢到我大腿上,把我踹倒在地”。肖荣说,一次类似的突发意外就会让不少人萌生退意。

2017年,肖荣终于“等”来了她的阳光心园志愿服务队。

肖荣在医院病房内为精神障碍病患者做检查。新华社记者贾浩成 摄

“少数群众对精神疾病不了解,觉得治不好,对精神疾病患者敬而远之。其实只要方法得当、持之以恒,患者们的症状就能有效好转,他们也会用最简单、质朴的方式来表达真挚感情。”肖荣说。

如今,精神疾病在中国日益受到重视。今年7月启动的健康中国行动首次把精神卫生列为影响健康的重大因素,提出开展心理健康促进行动。肖荣和宁夏社会福利院的伙伴们准备将她们的志愿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

2020年1月,她们将前往曾被联合国专家评价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西海固地区开展志愿服务。面对“漫长”的路途,肖荣没有丝毫厌倦之情。“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每次在出发的道路上,内心都充满兴奋,因为救治一名患者,就能脱贫一个家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8009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