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
年龄太小,真没印象,不过从小时候接触的一些大哥哥、大姐姐那里了解的情况就是,那时基本上没教育什么事。略过吧
70年代
幼儿园
70年代的幼儿园很少,上幼儿园的孩子也少,它的作用仅仅是一种托管、代管孩子的地方,据母亲说我一岁多一点就上幼儿园了,报名的时候怕因为太小老师不收,就虚报了年龄,结果到了幼儿园都是老师抱着度过的每一天,在我记忆中关于幼儿园就只有几个碎片:用半截蜡笔画过画;午睡时没睡着在老师扳过我的脸检查时装睡;每天幼儿园要发小点心,有一种红色的点心特别好吃,可老师只发给当天表现好的孩子。
小学
小学低年级也和托儿所差不多,那时社会和家长都不重视教育,家长也只是把学校当做是托管的地方。我上了两次小学一年级,第一次是在四川甘孜地区,那年我6岁,印象中最深的是学校条件简陋,冬天上学时家长用铁皮做一个小火炉,里面装上几个碳,点着了带到教室里去御寒。7岁时到成都再上小学,因为年龄不够,不能上二年级,所以又读了一年级。当时也很奇怪,二年级可以在街道小学上学,而一年级只能在民办小学上学(民办小学的名称可能不准确),所谓民办小学就是在一个小院里,有两三间房当做教室,第一天刚到学校就被老师喊回了家,原因是学校没有课桌,回家搬了两个凳子到学校,高的凳子当课桌,坐在矮的小板凳上听课,对老师没啥印象,唯一的印象是有个同学上课淘气,老师找来了绳子把他捆起来上课。
二年级进入街道小学,小学的名字叫“卫东小学”。
大约在三年级的时候,随父母工作调动到四川的一个山区小镇,在镇小学上学,印象中的学校就是一个“破”字。教室是一间小砖房,由于年久失修,我们能把墙上的砖抠出来在墙上打洞,回想当年没把教室抠塌没把自己埋在里头也是幸运。
小学四年级,又随父母工作调动离开山区,进入平原地区乡镇小学,对学习方面记忆不多,但玩的挺开心,记忆中有了假期作业,开学前赶作业是一种常态,多数家长也并不重视子女教育。
我上学时小学是五年级毕业,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比我大两岁的哥哥是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
小学毕业进入初中,有升学考试,有很多人上不了初中,家长、学生都觉得很坦然,再次证明当时的人对教育的不重视,“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就是当时流行的段子。
我上学的小学里有初中,但我父亲对我的教育还是很重视的,他找到镇中学去帮我办了转学,于是我进入了农村高完中学(高级完全中学,就是有初中也有高中的学校)读书,当时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现在想起来才认识到父亲的决定改变了我的一生,感谢父亲!
当时转学也很容易,没花钱,也没请客送礼,只是接受学校看了看我的小学成绩单就接收了,在小学初中阶段我的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并不是由于我有多勤奋或是多聪明,我想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小学一二年级是在成都上的,当时城乡教育差距太大了,进入乡村小学后表现的比其他同学更优秀,老师很喜欢,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我上初中的学校名叫“五七中学”很有时代感。
初中阶段就发现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化学老师水平很高,上课从来不看讲义,每次都是讲完课以后才从兜里掏出课本布置作业,英语老师水平最差,是工农兵大学生,大学也不是英语专业的,应该是学校开了英语课却没老师,从别的科目转过来教我们英语,我上高中以后才发现她讲的很多内容都是错误的,直到大学英语都是我的弱项。
初中阶段印象最深的是校长带着高中的学生和学校周边的农民打群架,原因好像是因为土地纠纷,结果是学校大获全胜。
初中还有一件事印象很深,夏季午休时和同学去游泳,一个高年级的同学把脖子摔脱臼了,学校找了担架把他送回家去,半年以后去世,和现在最大的区别是家长没有到学校闹,也没让学校承担任何责任。
初中阶段发现人们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了,当时的口号也变成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有些家庭为了孩子学英语买了录音机,我爸厉害了,买了一台12吋黑白电视让我们兄弟两学英语,当时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个英语教学片“follow me"电视机花了400多元钱,我家用了两年的时间分期付款买的。
当时家里还买了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一套有十多本书,那个年代参考书非常稀少,也很难买到。
初中毕业时就只有一个目标,要考进县城里的中学上高中,但当时县城中学在农村初中录取人数非常少,县城初中学生考360分就可以进入重点高中,而农村中学进入重点高中的分数线是430分。我们全校只有3个学生考上了重点高中,在后来的高考中这3名学生全部考上了大学,而继续在农村中学上学的同学却没有一个考上大学的。
高中阶段我还是先谈谈老师,记得有位非常优秀的老师是文革时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流落到我们县城,教学水平相当高,可没多久就调回上海去了。和他类似情况的还有好几位老师,在80年代从县城回到大城市。其他老师也是水平各异,水平差的老师恐怕是现在的人们无法想象的差,记得地理老师给我们讲太阳的结构,我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讲了两节课后我才发现他老人家把内外给弄混了,没图还不好说明,举个例子吧,一个苹果,内部是苹果核,外部是苹果皮,这是我们的认识。可在他却认为内部是苹果皮,外部是苹果核。就这个问题我和他争论了好久才发现,他老人家一直认为我们生活在太阳里面,离我们近的就是外部,离我们远的就是内部。弄明白他的思路后我果断决定分科时读理科不读文科。当然这位老师也是一个特例,我在高中阶段遇到的大多数老师都是非常善良、优秀的老师,感谢他们!
高中阶段很苦,首先是生活方面的苦,住校的同学每月生活费是14.5元,同学之间没什么攀比的,不管家庭条件好坏都是一样的消费,素菜五分钱一份,荤菜4毛五分一份,计划下来每周就只能吃两顿肉,馋肉馋得不得了。有时候学校食堂会买来猪肺,切成片煮猪肺汤,由于猪肺价格便宜所以只卖5分钱一份,有心肺汤的日子对我而言就像过年一样快乐,这种生活直到现在对我都有影响,在外面看到心肺汤我一定要买一碗尝尝,很多人不能理解。
上面的话题有点跑题,还是回到教育方面来吧,由于当时高考升学率非常低,所以老师的升学压力比较小,大多是按部就班的教学管理,比如学校规定住校生每天晚上10:30就寝,可是很多同学感觉时间不够,于是在熄灯以后就在宿舍打着手电筒看书,这要是搁在现在这些学生肯定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可在当时这种行为有可能会受到处罚,大冬天晚上如果有一群学生穿着秋衣秋裤站在办公室里做检讨,这些人犯的错误有可能只是在就寝时看书学习。
那是绝对没有补课,参考书也很少,记得高中数学我只有一本习题集,是成都七中自编的习题集,大小厚度和普通小说差不多,习题集里面有很多印刷错误之处,所以随书赠送了一本勘误表,也是小说那么大,有100多页。由于资料少所以大家都很珍惜,我的数学练习题就做了很多遍,刚开始是做题,后来是刷题,最后是读题,读题的意思就是不再做了,翻到书上任何一道题目心里面马上能想到它的解法,我当年高考数学考得不错,和资料少所以不得不认真理解它有很大的关系。
再说说高考,我是86年参加的高考,有人称之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很有道理的,现在网上可查到当时的录取率是30%,实际情况远远低于这个数字。第一是这个录取率把中专也计算进去了,第二是因为当时在高考前有个预选考试,只有预选合格的人才能报名参加高考,预选刷掉的人估计超过一半。
最后谈谈大学,和现在大学的区别主要有两点,第一学校很严格,尤其是对学习成绩方面要求很严,每学期挂科4门退学,每学年有两门课程补考不及格退学,四年学习过程中累计4门功课补考不及格退学,还有关于学位获得等等方面的规定,关键是学校执行规定很严格,常常听到消息是某某某被学校清退了。另一点区别在于,学生学习普遍很认真,当然收获也很大,大学毕业时和同学聊天谈到这一点,大家的一个共识就是在大学四年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变了,毕业时回想当初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当年大学的环境也有很大不同,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做到心无旁骛,由于高考不易,大多很珍惜这种机会,同时没有网络手机的诱惑,也能专注学习。最大的不同在于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由于国家包分配工作,不像现在的学生临近毕业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找工作,所以毕业设计很用心,我就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一台5MN精锻液压机,内容包括整机结构设计、力学计算、非标准零件图及零件加工方法等等,由于每一个同学的设计题目不一样,又没有网络,所以设计只能靠自己,没有人能抄袭。但这一过程真的对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当你独自完成一份毕业设计,你回头去看,你会发现你以前的所以学习经历都是渣。如果有在校大学生看到我这篇随笔,记住我这善意的劝告,毕业设计就像是凤凰涅槃时的火焰,认真经历你就获得了重生,也许你躲过去也能活着,但你没经过涅槃你永远不会知道你失去了什么,这一机会远远比你找到一个好工作,获得一个好职位重要得多,而且这种机会一生只有一次,错过就不会再来。
分割线================================================
为了描述不凌乱,我就从衣、食、住、行、医疗、娱乐几个方面依次谈起,速度比较慢,请落落小朋友耐心等待。
衣
80年代一些国外的信息已经能进入中国了,当时的一些外国人把中国人称为蓝蚂蚁或绿蚂蚁,那是形容当时的中国人衣服的颜色除了蓝色就是绿色。的确在那个年代衣服的颜色基本上以这两种颜色为主,当然也有一些其它的颜色,甚至女孩子的衣服有时候还带一点小花,但都是以灰暗色为主,那种明亮的颜色是看不到的。最明亮的就是白衬衣蓝裤子配白胶鞋。
这是网上找的照片,当年确实没有彩色照片,照片中的孩子脚上多数穿的是凉鞋,白胶鞋是更高级的装备,一般的家庭是不会买给孩子的。照片上这些孩子的白衬衣也不是随时能穿的,通常是过节时才允许穿出来参加学校的活动。
那么平时人们是穿成什么样的呢?
是这样的(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还有这样的(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第二张图这么破的衣服我没穿过,类似于第一张图的裤子我是穿过的,在家我是老二,老二是没有人权的,除了过年能穿上一套新衣服以外其它时间基本上是捡老大穿过的衣服接着穿,当我个子再长高,裤子短了的时候,家长就会用布料把裤子再接长一截继续穿,一条裤子老大穿两年,老二再穿两年,出现破洞很正常,于是补丁就出现了。
为了让补丁好看点,有的人买来染料,把补过的衣服染色,看起来就没那么明显了。
那时,穿新衣服让人羡慕,穿破衣服的人也绝不会觉得丢人。
2019/8/2第二次更新=======================================
食
这部分讲讲吃的吧。
70年代初我家里吃的还不错,这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父母是支边人员,工资比内地工作人员要高很多,具体数目不记得了,大约是内地工资的两倍吧。其二,四川甘孜州属于牧区,肉食好像还不缺,印象最深的是在单位里家家户户都做牦牛肉干,把牦牛肉切成条,抹上盐、辣椒、香料等等,挂在屋外晾干。小孩子想吃牛肉了,随便走到哪一家的架子上取下一条就拿走,这不是偷,是邻里关系和睦,好像拿你家的还是我家的都一样,也没见谁家的牛肉少了有人吵架的。牦牛肉干拿了以后就放在火上烤一会就吃,没火的话就生吃,也没拉过肚子。
即使在当年,牦牛肉的价格也不便宜,所以主要的肉类还是以猪肉为主,甘孜州应该不产猪肉,因此吃不到鲜猪肉,只能买到盐肉,盐肉就是在猪肉上抹上盐防止腐烂变质,由于抹的盐很多,肉吃着都太咸。
那时候虽然不缺肉类,但却蔬菜,记忆中的菜类除了土豆就没有绿色蔬菜。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好多人包括我父亲的手指甲全都外翻了,我没事,也许是父母把蔬菜都给我吃了我却不记得了吧。
在当年并不是所有家庭在吃的方面都能达到这种水平,原因在前面也说过了,一是支边,二是高原牧区菜比肉更珍贵。牧区的牧民生活很苦,记得小时候和藏区小朋友一起参加活动,中间老师煮了酥油茶让大家喝,我喝了一口就吐了,感觉平时在家里喝的酥油茶挺好喝的,可这个茶却咽不下去,后来大人告诉我,老师煮的酥油茶里放的酥油很少,我才知道原来好多人家里喝不起酥油。
76年随父母工作调动回到了内地,在吃上面又有另一番体验。
最大的感受是票证制度,买东西除了要钱以外还要票。
买米买面要粮票
买布要补票
买肉要肉票
买菜要蔬菜票
买油要油票
买糕点要糕点票(这是小朋友的最爱)
粮票定量是根据年龄、职业来确定的,成年人比小孩子定量高,男性比女性高(这个也许有误),农村人口没有定量,只能自己种,城镇人口中居民和普通工人定量最低好像是一个月22~25斤粮食,而高中学生的定量有32斤。
猪肉一般是每月每人供应1斤左右。
植物油每人每月供应半斤左右。
现在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没肉吃有什么了不起?我为了减肥顿顿吃素也没事啊。有这种言论的人可以试试把油也戒了,看看自己能忍几天。半斤植物油是什么概念?现在在家里做菜,有时候一顿饭用的油都超过半斤,其实在7、80年代的生态环境比现在好多了,河里的鱼很多,如果想抓一天抓上10来斤是没问题的,可很少有人抓鱼吃,原因也简单,试试买条鱼回家做,只要不放油估计没几个人能吃得下去。
那时的猪很肥,买猪肉时最抢手的是肥肉,有多肥?有种说法是一掌厚的膘,也就是肥肉的厚度有五指并拢那么厚,有的家庭很长时间才能吃一次肉,就想一次让自己腻上几天。
那时的小孩特别喜欢过年,一是因为过年有压岁钱,条件好点的能有10块钱,条件差点的有几毛钱,别小看几毛钱,那时1毛钱买零食能吃上一天。另外就是过年能穿上新衣服,最常见的就是过年的三天里基本上每顿都能吃上肉。
7、80年代的粮食供应中有细粮粗粮之分,细粮就是大米、面粉,粗粮就是棒子面。棒子面就不多说了,没油怎么弄也不好吃,面粉有两种,一种是72粉,一种是85粉,数字是指100斤麦子能出多少斤面粉,72粉还正常,85粉是什么概念呢?粘牙,咬一大口嚼几下粘得满嘴都是,有时候要用手指把它掏出来再放进嘴里才能继续嚼,反正我经常这么干。
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好,我还没挨过饿,但是在初中、高中阶段在学校吃饭,用辣椒酱拌饭就吃一顿也是常事,80年代末我上大学期间,吃的也很差,吃不起肉只能吃素菜,学校食堂也不像现在有各种花样,长期就是炒白菜、煮豆腐,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看到白菜豆腐就想吐。
说到想吐让我想起一件事,大学期间,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把生活费提前花光了,不好意思向家里要钱,就自己想办法,当地有一家方便面厂,生产方便面切下来的边角余料对外出售,当时花了几块钱买了一大口袋,还有调料包。结果在寝室里泡方便面、煮方便面、拌方便面换着花样吃了一个月的方便面,直到现在过去快30年了,还是闻到方便面味就恶心。
总结一下就是,7、80年代食物极度匮乏,匮乏到什么程度,从当时最热门的职业就可以看出来,那时最热门最让人羡慕的职业是:拿听诊器的,掌方向盘的,拿杀猪刀的。
=====================================2019.8.21又来更新了=====
本来是一个游戏之作可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字,我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这有意义吗?这是我最近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答案是有意义的,写东西的目的有两个
一、告诉年轻人我们这代人的经历
这不是为了诉苦,更不是摆资格,只是想告诉大家在这2、30年里中国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为什么和过去对比我把现在的生活比作了天堂。作为这一变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很欣慰,也很自豪。也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为自己成为下一个奇迹的见证者和创造者。
虽说中国社会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用40年的时间走过了别人数百年的路程,新的问题、新的矛盾一定会出现,解决需要时间,更需要智慧。所以朋友们当你发现问题的时候不要发牢骚,更不要谩骂,我们的社会需要的不是牢骚而是合理可行的建议,我们需要的是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
中国的发展机遇来之不易。
二、通过沟通减小代沟
只有沟通、接触才能相互理解。
曾经我们担心80后,认为80后没吃过苦,独生子女居多,担心这一代人会垮掉,这是真的担心!但事实证明,80后不但没有垮掉,反而成了社会的中坚。
后来又担心90后,认为他们吸收了太多西方文化的糟粕,不懂感恩。08年地震第二天,我走到街头,看到街边献血车旁边排了数百米的长队,多是20岁左右的小伙子和小姑娘,其中不少染着黄发,穿着奇装异服,当时我的眼泪差点夺眶而出。
00后被看着是玩着手机长大的一代,动漫、追星是他们最大的爱好,可就在最近,饭圈女孩改变了我对他们的看法。
60、70后可以通过共同的经历了解年轻人,而年轻人又如何能了解60、70后呢?这就是我写这些东西的第二个目的。
在知乎一个莫名其妙的帖子里写了这么多莫名其妙的东西,的确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不过有人愿意看我就接着写吧,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写不成了,争取明天再写正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76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