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从大漠中的文明奇迹——敦煌莫高窟壁画,聆听上千年的历史驼铃

从大漠中的文明奇迹——敦煌莫高窟壁画,聆听上千年的历史驼铃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一千多年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莫高窟壁画记录了不同时代上千年的发展,从四分五裂的十六国时期到大一统的隋唐盛世,敦煌莫高窟记录着不断变化的历史,记录了佛教的传入和不断发展变化,记录了各民族不断大融合的过程,记录了中华文化上千年的发展演进历程,记录了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声声驼铃……

飞天

发端于分裂动荡的北朝时期

北朝时期的壁画,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记录了佛教刚刚传入时的形象。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体现了佛教逐渐融入中原、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

走到巅峰的大一统隋唐时期

到了大一统的隋唐时期,随着隋唐盛世的到来,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唐玄奘穿越西域、远赴印度取得佛经,佛教的进一步发展,莫高窟也进入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更加丰富、场面更加宏伟、色彩更加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如第159窟中胁侍菩萨的形象:右手抬起,左手下垂,头微向右倾,上身有些左倾,胯部又向右突,动作协调,既保持平衡,又显露出女性化的优美身段;另外一位菩萨全身着衣,内外几层表现清楚,把身体结构显露得清晰可辨。衣褶线条流利,色彩艳丽绚烂,配置协调,身材修长,比例恰当,使人觉得这是有生命力的“活像”。隋唐时期人物刻画体现了当时的人物风情,隋唐喜欢“偏胖”的体态和开放的思想性格,透漏着盛世下的自信富足。

走向衰落的五代和宋朝时期

到五代和宋朝时期,莫高窟就像当时的封建王朝一样,由全胜逐渐走向衰落,壁画形态也越来越公式化(宛如儒家思想的发展也越来越理学化),美术技法水平也开始降低。其中地图壁画《五台山图》绘出了山西五台山地区的山川形胜、城池寺院、亭台楼阁,恢宏壮观,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展现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和面貌。

逐渐销声匿迹的西夏和元朝时期

西夏和元代时期,莫高窟进一步衰落,壁画数量比隋唐时期减少许多,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风貌的人物形象,如回鹘王的形象,壁画上很多都和西藏密宗有关。

敦煌莫高窟壁画就是一部“活的”历史纪念册,一千多年间各个王朝的兴衰发展,各个时代的繁荣和激荡,丝绸之路的起起落落,都记录在其中。每次津城沐雨看着莫高窟不同时代的风情壁画,仿佛穿越到了那个纵贯一千多年的时代。丝绸之路上声声驼铃,牵起中西方交流的纽带;舞动着婀娜身姿,勾画着那个时代的丰富生活。

壁画之前,你仿佛就是画中之人。是那穿越大漠的异国商人,跋涉万里,为了互通有无,赚取辛苦钱;是那边塞戍边的将士,整天面对的是漫漫黄沙和那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偶尔路过的沙漠驼队就是最美丽的风景,声声驼铃,奏响孤寂的天空;是那举杯邀明月的诗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狂风劲草,书写着狂放的篇章。

壁画之前,思想在近千年的时光里肆意穿梭,时而狂放羁昂,时而温柔妩媚,时而与志同道合之人谈天说地,时而和异国商人讨价还价。一切是那么的真实,仿佛就在眼前;一切又那么虚幻,渐行渐远。

结语

一幅壁画,透露着一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一个图像,记录着属于它的历史辉煌。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一丝路上奇特的文明烙印,引领着我们走进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揭开上千年历史的神秘面纱,探索当年的金戈铁马,领略源远流长的丝路文明。

知历史,明兴替,懂得失,本文由头条号作者津城沐雨原创首发,欢迎大家随手关注,您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4639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