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阵子,我所在的城市开启了“黑椰子”的发售,当时我正好从阿迪达斯的门口路过,门店前排的队伍,那可真是一条长龙啊。
因为旁边就是一家华为的线下实体店,身边的老同事拍拍我说:
“不愧是国货之光,新手机一上市就这么多人来购买”
我笑着打断了他,说:
“老哥你误会了,这些排队的人都是‘鞋狗’,他们其实是在买鞋”
结果这位老哥不解的看着我,脸上写满了不解:买鞋都需要排队了吗?
其实说起潮鞋,真的是有太多话题,比如上面提到的“椰子”,还有市场上大热的“AJ”,都深受年轻人的追捧,甚至在网上,已经开始衍生出潮鞋领域的鄙视链。
但是说回国内的品牌,我们这代“农村青年”小的时候,可从来都没有听说过阿迪、耐克之类的品牌,相反,谁要是能脚踏一双“双星”牌的球鞋,不亚于现在看谁穿了双限定款的”AJ“,那可真是村里最靓的仔了。
双星当年的美誉确实有很多了,辉煌的时候,其董事长汪海,曾被称为”中国鞋王“,双星价值50.5亿,汪海个人价值就高达10.2亿。
但在如今潮鞋遍地、大牌遍地的市场上,双星已经没有20年前那样耀眼了,即便是在去年“国潮”爆发的阶段,回力都已经开始和Off-White这样的潮牌联名,我们依然没有看到双星的动作。
但即便如此,这家企业曾经的高光操作,放在今天,也仍旧值得我们分析和思考。
而今天要说的故事,就是双星98年发展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型变革,也正是由于这次转型,双星从计划经济迈入了市场经济,成就了自己之后的辉煌。
【01】——无畏难题,解决内耗
时间拨回到1982年,那时的双星还叫“橡胶九厂”,在80年代初,当在计划经济“摇篮"中成长起来的国有企业,如梦初醒般摸着石头过河前进时,原双星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汪海,却超前的带领”双星人“,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完成了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
当时的橡胶九厂被”断奶“,成为青岛市国营企业第一家实行”自营自销、自负盈亏“的企业,吃了几十年的皇粮,突然之间被断掉,今后的路,只能靠自己的两只脚。
面对这样的情况,汪海深知,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壮大,唯一的途径,就是面对市场。
可是当时的情况却极为不乐观,企业里的干部普遍都在”养老“,而且利益关系盘根错节,这个人是哪位领导的小舅子,那个人是谁谁谁的亲信,每个人都是”皇亲国戚“,肉大身沉,貌似拿谁开刀都不成。
但是汪海的决心已定,想转型,先从自己开始,先从内部的管理开始。
一时间,企业内部刮起了一场”血雨腥风“,那些准备养老的、混日子的、没能力走后门进来的,全都被汪海赶出了大门,任你是谁的亲戚、靠山是谁,通通不管,在制度和市场环境面前,一律不留情面。
可是那些被赶出去的”势力“怎么可能就此罢休呢,在我看到的资料中提到,光是两个安全科的科长,就没少回来找麻烦。
奈何汪海铁了心要改革求变,甭管谁出面、谁说什么,只要你不干实事,无论如何都别想在我这里混下去。
【02】——提拔工人,牺牲自己
还有一点展现出汪海改革转型决心的事,是他取消掉了当时企业获得的荣誉称号。
要知道,当年的汪海可是有着政治身份的啊,他老人家连政绩都不要了,这是何等的坚决啊!
他完全把自己的身份看成是企业家,带着这个难以调头的大船在往前走,上级刁难、下属压迫,仍然坚持标准、捍卫原则,这个转型的难度放在今天,要比那些站在十字路口,不知去向的企业,都高出太多的等级了。
难能可贵的是,汪海把这一切都扛下来了,而且还都解决了,接下来,解决了内耗的问题,就要改变企业的体制。
众所周知,在那个年代里,虽然人们一直高喊”工人阶层领导一切“,但在实际情况中,却是所有的制度,都是针对工人来制定的,干部们反而随心所欲,不受约束。
汪海当时就说了一句话:”没有全体职工参与的企业改革,就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随机,建议职工代表大会成立常设机构——民主管理委员会。
职工代表常年轮换,参与管理制度建设,并且有权监督评议企业干部,凡是在工作中不称职被委员会多次点名的,经调查属实,一律就地免职。
经他老人家这么一折腾,再加上之前大刀阔斧的动作,工人们是彻底有了底气,主人翁精神彻底迸发,甚至在全厂干部会议上,高呼”汪海万岁“。
汪海的意图其实也很明确,因为他已经超前的意识到,进入市场之后,阶级的界限必定会变得模糊,企业到时候靠的经营,而绝非阶层运动,自己还妄图做企业的主人,不牺牲权力做一个”殉葬品“,那么之前所有的动作,全都等于打了水漂。
直到1986年6月23日下午,橡胶九厂老生产线上,一双绿色的解放鞋款款而出,橡胶九厂也完成了对过去的告别,接下来迎接他们的,就是双星的10年辉煌。
【03】——转型的源动力在哪里?
我们不妨回到现在,就着转型的这个话题继续说下去,在我所接触和看到的企业里,企业家有如此之决心的,还从未见过一例。
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现阶段的企业转型,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于”谋术“的追求,往往大过了”谋道“,把企业与企业家完全的剥离开来,独立为两个”个体“,然而殊不知,企业家转型,才是公司转型的源动力。
企业家转型其实才是公司转型的第一步,它来自于企业家对于未来市场的敏锐感知,以及对国家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宏观走向预判,还有对竞争环境的演变、技术发展趋势的理性分析。
也就是说,企业转型,并不是一夜之间,从一种生物突然演变到另一种生物,老虎再怎么厉害,斑马也仍旧还是斑马,只不过转型过后,它比原来跑的更快,神经更敏锐,能够嗅到远处的威胁。
这就需要企业的老大,带领大家,从原来的形态,进化到另一种形态。
《赢在顶层设计》这本书里写道:
企业家转型,就是把自己从创业家变为思想家、预言家、漫画家和演说家。
能够把很多问题想清楚、想透彻,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理论体系,梳理成企业发展的逻辑,可以自圆其说,让人信服,这叫思想家;
能从后往前看,做出前瞻性的预判,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趋势和未来,带领没有感知的人往前走,成为企业的引路人,这叫预言家;
而漫画家和演说家,则是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零散的问题系统化,用通俗易懂的视觉语言和形式,呈现在员工面前,并且通过宣讲和沟通的方式,让企业里的各级管理人员和基层人员,了解到转型后的企业是一个什么样子,并且带动大家努力执行。
那么,企业家该如何实现这种身份的转变呢?
当然,以我的资历,是绝对没有能力给企业家出招的,但是《赢在顶层设计》的作者,高建华先生,作为国际级别的职业经理人,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理念:
01.经营理念:从”利己主义“转变为”利他主义“
过去我常听前老板说一句话,那就是”中国有很多成功的商人,没有多少成功的企业家“,这话多少有些偏激,但是仔细一想,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我们说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客户群体的问题,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出发点,然而大多数老板们,都把眼光放在了关注经济指标、经营业绩上,忽略了很多本质以及核心价值的追求。
企业也就从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变成了怎么去快速赚钱,我们说做企业,赚钱才是天经地义的,不赚钱反而是社会的负担,但是赚钱和帮助客户这两件事,并不冲突,但却存在优先级的问题,千万不能搞反。
一个企业家再面对转型的问题时,一定是基于”利他“的理念去经营企业,对外琢磨客户,对内琢磨员工,把经营人心当成是头等大事来做,从而给所有利益相关者,带来独到的价值。
像汪海这样,敢于革新体制,提高员工地位的企业家,能够在那样严苛的环境下转型成功,靠的就是这一点理念。
02.管理理念:区分”管理哲学“与”管理科学“
可以说,管理哲学设计的是理念、文化和信仰层面的事情,而管理科学则是制度、流程以及方法论。
中国的企业家最不缺的,其实就是管理哲学,你能看到,对于企业文化、团队文化的建设上,大多数企业家做的都还不错,而到了管理科学的层面,则是漏洞百出,时不时的打上几块”补丁“。
事实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管理哲学落实到管理科学层面,才会有执行力,有了管理哲学的支撑,管理科学才会变得更人性化、更有人情味。
比如著名的苹果公司,他们的理念就是:做跟别人一样的产品就是耻辱,活着就是要改变世界。这些都是管理哲学领域的范畴,而让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去寻找产品创新的源泉,创造什么样的产品能够颠覆世界,就落实到了管理科学上。
所以,”苹果人“永远不会走抄袭、模仿、跟随的道路。
说了这么多,其实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企业转型的第一步,是企业家自身意识的转变问题,这是企业能够成功转型的重要前提。
无论是之前的汪海,还是现今的哪位企业家,在面对转型的问题时,都要有这一点认识。
因为企业家是企业的领头羊,只有当领头羊清楚了,想透彻了,转型才不会迷失,才不会走弯路。
参考资料:《鞋道:汪海思维行为探究》、《赢在顶层设计》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