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费太高怎么办?刘伯温为朱元璋创立一兵制,有一箭三雕之奇效

军费太高怎么办?刘伯温为朱元璋创立一兵制,有一箭三雕之奇效

(说历史的女人——第1018期)

古代的历代帝王为了保护自己的皇权成果,一般都靠2套法宝:第一套是军事保障,第二套是官僚制度。双管齐下,内外兼顾,一般都能有效实现高度的皇帝集权。可是在家天下的帝制时代,军队虽然是最有效的保障皇权的手段,但养军成本也极其高昂。比如宋朝时期实行的募兵制,其军费极高,几乎拖垮了富足的宋朝财政。

其实不管是哪个朝代,军费都是一项巨额的财政开支,不过是宋朝表现最为明显。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老朱也为这个问题犯了难,大宋敢玩募兵制,是因为人家有钱,朱元璋可没那么多钱啊,军费太高怎么办?他找来刘伯温商量,刘伯温为朱元璋创立一兵制,有一箭三雕之奇效。

刘伯温为朱元璋所创立的新兵制叫卫所制。卫所制,是在前朝诸多兵制的基础上,综合了优劣点之后,而设立的。明以前的兵制大致主要有两个类型:一个是征兵制,一个是募兵制。征兵制的优点是,有战事全国征兵,兵员稳定,且来路明确,十分可靠,无战事则解甲归田从事耕种,不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是无养兵之费用。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那就是短期战事还好办,倘若遇上长期战争,则会出现无人耕种农事荒废的局面。募兵制的优点是军队稳定,当兵就是职业,更不会影响农业生产,但缺点是养一支庞大的常备军,不管有无战事,都得支付军费,包括当兵的工资、衣服、食物等开支。

这些兵制经过历时的检验之后,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有的兵制弊端过于严重,成为亡国原因之一,比如宋朝的募兵制,花费了最多的钱,却并没有养出一支足以保家卫国的精锐之师。

那么刘伯温结合朱元璋当时的状况,乃设计卫所制,此卫所制到底是一种什么新兵制?有什么一箭三雕之奇效呢?

卫所制第一奇效:兵源稳定,兵有军籍,编制合理,容易管理。

卫所制有一个核心思想,即既要保证军队的稳定和战斗力强大,同时,还要不能影响农业生产。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刘伯温采取4种措施来解决兵源问题,分别为从征、归附、谛发、垛集。

所谓从征就是起兵时候就追随的部队,可以说是元老部队。归附是在群雄争霸中归降过来的军队,有两类,一类是各路势力的,一路是元朝的。谛发是指罪犯军队。垛集则是按照势力范围内各家人口比例贡献兵源,比如一家五口出一丁。

此四类兵源是固定的,不像府兵制那样,打完仗就可以回去种田继续为农。但也不像宋之募兵制那么管理混乱。为了管理好这些军队,首先给军队的士兵都限定身份,即“军籍”。

兵有“军籍”,简化了管理,避免了军民混杂的混乱。

另外,有“军籍”的士兵,不受地方政府官员辖制和管理,也就说起身份直接隶属于帝国垂直的军队管理体系,与行政是截然分开的。

再者,士兵如果犯了罪,不必接受行政官员的处罚,而是直接接受军队体系的惩罚,就像今天的军事法庭一样。

卫所制有关兵源问题,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与府兵制和募兵制不同的是,卫所制的四类士兵,还具有世袭的要求。在刘伯温的策划里,为了确保兵源的绝对稳定,这四类士兵必须娶妻结婚繁衍后代,若为男丁,则长到一定年龄,直接补充到军队中去。若没有生育出男丁,则从其老家旁系中安排一个男丁以作补充,叫顶补。

这样以来,不仅部队的兵源得以绝对确保,而且因为这种亲亲的关系,也能增加士兵在战场上互相协作互相帮助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这是卫所制的士兵问题,再说卫所制的管理层面。

卫所制主要分为卫和所两个核心级别。

卫的将领叫指挥使,一卫有5600人。卫分五个千户所,一所1220人,一所之首领叫千户。千户有十个百户所,一所120人,此一所之头目叫百户。百户有两个总旗、十个小旗,总旗管理五个小旗,一个小旗的士兵人数为10人。

帝国势力范围内的卫所部署,则是根据地理特点来定,一般据点设置一个所,几个相关据点则设置一个卫。若干卫所连接的一个地区设置一个都指挥司,首席将领叫都指挥使,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军区司令员。

比如根据《明史》记载,到了公元1392年时,明帝国有17个都指挥使。这17个都指挥使的上司则是五军都督府。不过军权却是分为两部分的,虽然统御权在五军都督府,但是军令权则出自兵部。

总的来说,卫所制的建立,从兵源到管理,都是非常严格的。在古代兵制改革上,确实是一次非常有力的改革,甚至其中有的举措,至今仍在沿用。

卫所制第二奇效:设置军屯,减轻朝廷开支。

有关军屯,古代运用比较出名的是三国时期的曹操,曹操正是合理运用军屯之策,增加其实力,在三国利于不败之地的。但军屯之策的首推之人并非曹操,根据史学家的考证,一般都认为是西汉麒麟阁十一工程之一的名将赵充国。不过到了明帝国时期,军屯不再是某一地或某一时的政策,而是全帝国范围内实行的一项国策。

明之军屯,人员的安排,跟古代差不多,都是分一部分士兵耕种,一部分士兵守卫。但是内地和边境之地略有差别,内地是十分之二的士兵负责守卫工作,十分之八的士兵屯种。边地则是十分之三的士兵守卫,十分之七的士兵屯种。

另外,明帝国对于军屯也有另外的规定,比如每军划拨50亩田地,政府提供耕种的农具和耕牛,头几年免田租,这样部队渐渐基本可以实现自重自足,算是有了基础。之后则开始缴纳田租了,一亩地给帝国缴纳田租一斗。如此以来,帝国不仅省去了养兵的粮食,还多赚了两三斗。

卫所制第三奇效:设置商屯,开创先河。

原本军屯效果不错,可是和平时期,或没有大战争时期,这样的规划倒是不错,可是一旦边境遇上大战,或持久战的时候,边地的守兵就不可能安心搞军屯了。或者搞军屯的士兵,就不可能是十分之七了。这时候,边地士兵又将面临粮草短缺的问题。那么,怎么办呢?

商屯,什么是商屯呢?简单来说就是,帝国有物资,但是若运到边地,需要巨大的运输成本。明帝国发现商人可用,于是就提出一个诱惑人的条件,即让商人负责把粮草运到边地,然后拿着边地的收据回到政府这里领取等价的盐,而且可以自由买卖。

自古盐铁都是官方垄断的特殊物品,明政府如此条件,对于商人而言,简直是巨大的诱惑。可是商人比政府更会计算,他们后来干脆索性雇人在边地附近开垦荒地耕种,然后收割后就地交粮,然后拿着收据回到政府领取等价的盐去赚钱。

如此以来,政府解决了运粮之成本,边地之军解决了粮草缺乏之困,而商人也从中赚到了自己的钱,实现三赢,各方都很满意。

结语:总的来说,在刘伯温的谋划之下,为朱元璋创建的卫所制度,在古代兵制上,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改革,不仅解决了高昂的军费问题,包括兵源问题和粮草问题等,从而缓解了明帝国建立之初的财政困境,而且对于军队的管理,也具有革新性的革命作用,可谓具有一箭三雕之奇效。(文/说历史的女人·风满楼)

参考资料:《明史》、史学家吴晗《军事上创立卫所制度》。

历史超好看全8册 汉秦史宋史春秋战国明史清史唐史三国两晋历史
¥240
购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1696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