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4.5%!
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1月份CPI同比上涨4.5%,涨幅比上个月扩大0.7个百分点。
这一同比涨幅水平,确实处于近年来的相对高位,也高于全年“3%左右”的物价调控目标。因此,不少人担心,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物价调控目标难度加大。还有人担心,“二师兄”这么“顽皮”,明年的物价上涨压力会加大。
事实上,要分析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物价形势,首先要搞清楚4.5%的同比涨幅背后,究竟什么是“主力推手”。
11月份,在4.5%的CPI同比涨幅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9.1%,影响CPI上涨约3.72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影响CPI上涨约0.77个百分点。
在食品中,“二师兄”依然最“抢戏”,价格同比上涨了110.2%,对CPI 同比涨幅贡献达到58.9%。相比之下,其他食品价格的涨幅要温和许多。例如,水产品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鲜菜价格由上月下降转为上涨3.9%;鲜果价格继续下降6.8%。
从非食品看,价格的波动同样较为温和。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衣着价格分别上涨2.0%、1.7%和1.1%。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2.8%;其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下降10.8%和11.3%。
由此可见,猪肉价格大幅上涨是CPI上升的主因,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并没有因为猪肉价格的上涨而上涨。
那么,为啥蹦跶的“二师兄”带不动其他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全面上涨呢?从整体看,我国农业和工业生产平稳、市场供应充足,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相对平衡。粮食增收,苹果、梨等水果丰收,蔬菜供应能力持续增长。虽然生猪出栏规模有所下降,但鸡肉等替代肉类产量同比大幅增加,肉类蛋白总体供应总体平稳。同时,我国拥有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工业门类齐全,工业品供应十分充足。因此,当前我国物价运行的基础是较为牢固的。“二师兄”的闹腾,对其他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影响是有限的。
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物价的调控目标是CPI同比涨幅控制在3%左右。从数据上看,1-11月同比平均上涨2.8%,考虑经济运行情况和宏观调控政策方向,即使12月CPI同比增速仍有小幅上行,全年12个月CPI同比增速的平均水平保持在3%左右,也基本没有问题。
明年的物价又会是个啥形势呢?
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平稳,总供给总需求相对平衡,主要工业农业产品市场供应较为充足,作为宏观物价总水平的CPI,中枢运行是稳定的,不存在物价全面上涨的基础。受猪肉价格年初可能延续高位运行影响,明年上半年CPI上行压力可能会比较大,尤其是年初存在春节错月效应,不排除个别月份同比增速有明显波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猪肉市场供需关系将逐步回归平衡,2020年二季度之后翘尾因素下降,CPI回落的可能性较大。
总的来看,尽管11月份CPI同比涨幅较高,但我国有充足的政策空间,有强大国内市场支撑,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有条件保障物价平稳运行。考虑到物价结构性分化的特点,宏观政策仍然要以稳为主,在扩需求、稳增长上发挥更大作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89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