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良鹏
蓦然想起“蛱蝶引春来,杜鹃趣春归”的词句,是呀,燕穿幕,春在深深院落,你瞧,家乡故土,户户庭院,绿叶红花,姹紫嫣红,光彩夺目。
我家庭院,种的是“大丽花”,在我看来,它是“红”的象征。
这是父亲平生第一次从花市上买回来的块状根,母亲亲手种植的,如今枝叶茂盛,花儿彤红。
有这大丽花,庭院里顿然典雅起来,给你热情之感,给人欢心之趣。
供养这花木者,是谁呢?我的父母。那么,二老何以养花呢?是为了点装庭院?还是欣赏花色、享受花香……我说不清。
母亲是个农家妇女。她文化浅,只读过初小,对于花卉,几乎一无所知。打我记事起,只知道母亲拼命拉扯着我们姐弟五个,吃穿住用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孩子们个个面黄肌瘦,熬苦了她的心,她哪里有心养花呢?
父亲虽然颇有学问,一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从未养过什么花。那时,我家住在向阳的坡台上,唯有三间低矮的茅屋,院子大片地空荡着,本是种花的好地方,可眼看一村人在贫困线上挣扎,一家人温饱没有保证,他哪里有心栽花呢?
记得那年初春,姐姐带回一把花种籽,闹着要种在院子,不料,挨了父亲一顿训,伤心地哭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好娃哩!眼下咱家吃穿都成问题,花儿可顶不了馍馍饭……”。
是啊!艰难困苦的生活,怎能勾起父母养花爱花的情趣呢?于是,再鲜艳、再芳香的花草,也难进我家的柴门,即使让空旷的院落闲置,让肥沃的土地荒芜……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沉睡的土地,也吹散了父亲心头的愁云,父亲和村干部先是紧锁着眉,叨着劣质纸烟苦苦思索,接着,就领着乡亲们甩开膀子大干了起来,挖渠排碱,引水上塬,改造土壤,栽果务棉。
不久,家乡人走上富裕路;
不久,家乡挂起“文明村”的牌子;
不久,父亲抱回来“模范党员”的金匾;
不久,家乡人爱起了花儿......
父亲不知道是受到感染,还是他原本就爱花,终于也开始侍弄起花草来了。
金秋时节,走进我家大门,一眼就看见庭院里的大丽花,红彤彤的花朵伏在枝叶上,鲜艳极了!我伫立花树前,静心观赏。蓦地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我陶醉了,我激动了。哦!这不就是父亲年年荣得的光荣花吗?火红的、耀眼的、令人喜欢的花?还有那屋墙上悬挂的“金匾”和张贴的“奖状”,不也像这彤红的花,令人喜爱吗?家乡人民的生活不也像这大丽花,红红火火吗?
作者简介:
李良鹏,笔名浪沙,陕西大荔人,中共党员,字孜达,号无为堂主、秦川墨人等。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历任中文教师、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住、文史委员会主任、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幼承家学,喜文学、好摄影、工书画。现为中国老年书画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北京诗联书画院研究员,陕西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被评为渭南市文化名人。2019年6月参加中书协高研班学习。著有散文集《心声放歌》、《春雨》,诗歌集《老屋》等,新闻、文学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征文金奖。书法作品集《李良鹏书法艺术》、《李良鹏书法情结》。主编《陕西同州书画作品选》,编辑出版《历代咏沙苑诗词选析》、《漫话沙苑》、《大荔文化艺术史料》、《中国共产党大荔县历史大事记》等。书法作品入编多部专辑;书法论文发表于《书法导报》、《中国书画导报》、《三秦书画报》、《西北信息报》、《渭南日报》等。书法长卷《大荔十二景诗》被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收藏,书法作品入选中国集邮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书法珍藏邮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75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