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科技公司品牌数字资产图鉴:舆论偏爱全球性技术领先公司,核心专利等技术传播有利形象建立
在品牌数字资产净值前100名的公司中,科技公司共占据22席,属于相对较高的比例,而互联网和通讯领域的巨头企业尤其处在前列。
即使在行业发展过程中,人口红利衰退、行业周期和国际关系变迁等因素影响到企业原本的发展路径,但目前看来,经过有效、平等地对外沟通和展示,一度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头部公司,最终取得了不错的品牌印象。
这与企业最终展示给消费者的结果和呈现的态度息息相关。当然也有遗憾,目前国内在细分领域,尤其是面向上游市场抑或B端市场的龙头公司并未获得较好的市场关注度;即使自身技术投入和研发实力强劲,但也并未在品牌口碑上取得相对应的良好结果。这是值得公司品牌经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1、巨头公司仍为舆论焦点,细分领域龙头崛起
巨头公司无疑依然占据了舆论的美誉度高点。但2018年各自领域的巨头公司也曾遭遇过舆论危机,比如被指“没有梦想”的腾讯、受美国“禁售令”影响的中兴通讯等。但经过公司随后在公开市场更开放地对外沟通和进一步释放公司经营利好消息,助推巨头公司最终并没有受到短期内舆论波动的过多影响。
因此可以看到,在“科技向善”概念的引导下,腾讯确实在实践中为生活带来了诸多改善。即使创始人马化腾很少展露个人魅力抑或主动表达经营哲学,但腾讯依然能够稳坐科技类公司品牌美誉度头把交椅。
中兴通讯作为一家在5G领域掌握诸多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国企,虽然旗下大部分产品距离消费者较远,但在切实为产业革命带来改变的过程中,公司新上任的领导层也在积极面向社会发声,阐释新兴技术对公众的改变,也为公司目前的舆论场表现带来很大助力。
这意味着在面对舆论危机时,公众公司选择以更开放的姿态坦率与外界沟通,并辅以业绩和场景落地的可视化展现,将这些沟通落到实处,无疑可以在美誉度方面加分不少。
除了这些日常上头条的BAT和三大运营商之外,美誉度处在前列的科技公司还包括隆基股份、中国通号、中国软件和睿创微纳。
这意味着也并非所有企业都是直通消费者的明星公司,而这四家公司也同时收获了资本市场的普遍看好,在前十名企业的一年股价涨幅榜中基本排在前列。
为什么是他们?与这些企业所处的行业风潮、自身行业地位和技术实力都息息相关。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光伏发电近年来成为更经济的电力能源供应方式,而隆基股份是太阳能单晶硅光伏产品制造商,其特点在于覆盖了光伏全产业链。
国产化替代发展过程中,中国通号和中国软件则分别成为掌握我国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基础软件与生态体系建设关键能力的公司载体。
当然,这些企业在专利数量和研发强度方面表现参差不齐,这意味着品牌美誉度并不是仅仅以公司自身技术实力作为依托,还会与企业向公众传达信息的意愿、行业所处的历史发展背景等都息息相关。
2、产业链上游和B端企业较为“低调”,不擅营销自我
排名数字资产净值90位以后的公司,主要为位于产业链上游或主要面向B端市场的企业。紫光国微和中微公司为半导体领域企业,就属于产业链偏上游的环节。
中航光电、天准科技、四维图新、京东方均为面向B端市场的企业,分别针对航空航天、机器视觉、电子导航和车联网、光电面板类市场,相对来说距离受众较远。
其中京东方目前无论在技术实力、技术储备还是产能方面,都在行业中维持着领先地位,从专利数量和总市值都有明显表现,但却位列100名的末端,从中可见一斑。
实际上这些领域本身也不需要过多的大众曝光度,B端市场的特点更多在于企业和行业间的口碑传播,但这可能并未对大众品牌美誉度带来较大指导性影响。
具体来说,半导体企业也未必都是小众化的,比如英特尔、高通、ARM都在此列,但这些企业今天能够高调呈现在世人面前,也少不了巨头型合作伙伴的加持。
比如高通凭借在研发领域的大力投入,得以与全球TOP 5手机厂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厂商在介绍产品过程中,高通的芯片型号甚至会成为评判手机性能的一项指标。英特尔和ARM同理。
这或许也显示出,我国部分上游领域的公司仍需要时间来沉淀技术能力和口碑。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厂商所在的产业链最终也是指向消费级产品,才能引致曝光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处于B端行业的产业链,仍然存在上面的曝光度和美誉度掣肘。
3、科技研发的营销可推动品牌美誉度上扬
与科技类公司最息息相关的一项指标在于专利数量,美誉度在前22位的企业中超越互联网公司的有中兴通讯和京东方。
需要指出的是,公布过统计数据的公司中,位列前六位的企业与排在之后的企业形成了较大差距,达到以“万”为单位。当然不排除可能存在公司对于专利数量公布不够系统,导致的统计存在差异,但这也意味着企业对于品牌曝光度的意识不够。
总体来看,排在前五位的企业,专利数量与综合排名基本能够维持相对正向的表现,但之后的美誉度和专利数量就开始有较大差异化。
公司对于自身在各个细分领域的各类专利数据披露,实际上对于企业的品牌美誉度将有极大助力作用。特例有华为,在每个财年公布财务数据和企业经营理念之外,还会公布相应专利信息。在相关专利机构披露行业内专利排名过程中,包括华为、中兴、OPPO等在内的企业也会积极跟进相关信息披露和传播,这无疑为接下来的企业口碑乃至于产品销售都会带来极大助推效用。
总结
综合来说,科技类企业是距离生活很近的一大产业,认知门槛相对较低,这导致有效的口碑传播更容易引发大量关注并取得相应的效果。
在国内相关产业投入和政策支持不断深化的当下,即使处在行业上游,质地良好的公开企业仍有机会获得较好的市场美誉度,从而进一步推动接下来的业务发展。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品牌口碑需与公司真正的技术实力相匹配,否则最终会面临反作用的市场效果。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64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