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杨虹报道 “补短板”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需要着力弥补核心科技、产业关联机制和消费升级等短板,还需要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专聘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王国刚,在国家高端智库“名家讲坛”上,就“‘补短板’——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发表演讲,详细阐述了中国经济的大趋向。王国刚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补短板”是关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中,“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都是做减法,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补短板”,难点也在“补短板”上。
王国刚表示,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经济往哪走、怎么走”的问题越发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应该在哪里,这是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经济结构中的“短板”成因有三:一是科技进步不足,尤其是科技革命引致的产业革命,因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后发劣势”困境的关键;二是产业关联机制,应通过调整产业关联机制提高组织效率,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因此加快发展“互联网+”是有效途径;三是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一些本应成为“产业”的行业活动因体制机制制约限制了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对此,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市场机制下,“短板”就意味着供不应求,是供给侧的短板,因此应该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弥补供求缺口。
王国刚提出,“补短板”还需着力弥补消费升级的短板。消费升级是一个必然趋势,中国的第一个20年战略发展目标温饱性小康在2000年实现;2000年后,中国整个经济结构应该是向着消费结构升级方面发展。
要真正解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必须快速增加消费性投资,也就是城镇化建设过程。城镇化建设过程就是民生工程,它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镇化应以“人”为核心,不应简单以人口城市化率来衡量,城镇化是满足居民“住、行、学”需求的过程。按照城镇的“功能”划分,中国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和红利,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在推动力。
最后,王国刚强调“补短板”还需要着力推进改革深化。“补短板”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将引致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甚至家庭生活方式的大转变;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需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需要突破行政机制的限制,突破行政区划关系,尊重经济规律和落实法治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加大科技(尤其是“命门”科技)研发投入,在可预见的未来时间内实现核心科技的突破,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同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治理机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63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