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南海同乡会搬进了摩天大楼,以南海(海外)留学生联盟的形态重获新生。图为钟腾芳与留学生干事在开会。 |
在霹雳州太平市,太平顺德会馆已变身为一家古色古香的咖啡馆。 |
在马来西亚霹雳州安顺南番顺会馆,淡化籍贯边界,让一个台山人加入会馆,一度引起了会馆内部的讨论:南番顺会馆,让台山人加入会不会不合适?但会长黎振湖仍力排众议,坚持推行该举措。在他看来,“华人一家亲,有人在,才是让会馆更好传承下去的重要根基。”
时代车轮滚滚前行,过去单纯依靠地缘建立起的乡情交际圈,已不是立身社会的“标配”,会馆正与年轻人日益疏离。
沿袭百年的价值观在全球化的大潮当中,面临重重挑战。当华人间的联系从过去以地缘为纽带逐渐向以地缘为基础,以业缘、学缘为纽带加速过渡,会馆荣耀如何融入现代文明当中?从多元化会馆新形态到对会馆组织边界的试探,在马来半岛,15个华人会馆正在寻求尝试新突破。
当人们踌躇于身后的百年传统与面前的未来之路时,南洋再一次成为先行者。新血注入,传承未止,新故事仍在继续。
“四最”与“四无”:会馆图谱中的两种面孔
在槟城牛干冬街上,槟榔屿南海会馆已经矗立了近一个世纪。这一座创办于1828年的会馆是海外现存最古老的南海会馆,也是保存相当完好的广东乡会之一。
两进三间的格局,前后各通一条街的占地,足见宏伟。檐角滴水剪边,碌筒瓦面,馆内酸枝椅价值连城,祭祖神桌上的图案栩栩如生,一座罕见的两层高神龛至今香火鼎盛。
可以说,这是马来半岛上最气派、最完整、最古老、最经典的南海会馆。在马来半岛乃至全球,海外华人会馆这样的盛况也已是较少的景观。它的背后,是会馆以地理位置为联系的地缘纽带在当代面临着的困境。
相比之下,200多公里外的端洛南番顺公会就显得有点落寞。
不到下午5时,往日因锡矿而繁华的主干道已罕见行人,位于此的南番顺会馆常年大门紧闭。会长胡润娣不好意思地招呼着,“赶紧进来吧,会馆现在没电没水,就怕等会儿天黑。”为了迎接调研团的到来,仅有的几名理事会成员专门抽了一个下午把会馆打扫干净。
老会员的先后离开,年轻一辈迁移外地,再加上端洛本身的衰落,已经15年没有举办过活动的端洛南番顺会馆,正陷入“没水、没电、没人、没活动”的困境。
除了这两个“四最”与“四无”,此次走访的另外13个南海会馆都呈现着不同的状态。在南海人集聚的怡保,以租养馆的霹雳南海会馆依然活动丰富;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南海会馆在计划扩建却囿于资金问题尚未成形;而在与锡矿产业紧密联系的金保、太平等地,会馆已走向安静……
曾经,会馆是游子下南洋的家,为他们提供食宿为他们担保工作,为他们提供看诊休养等帮助,为他们提供庇护和谋求福祉……会馆,也因此而热闹起来。
但随着下南洋历史的结束,南海人在马来西亚开始落地生根融入当地,会馆的作用逐渐消退。
“现在的会馆,就只剩我们一群老人家在坚守了。”安顺南番顺会馆副会长沈溢辉说,因为缺乏合适的年轻人接班,81岁的他和85岁的会长黎振湖已经连续两届互当正副会长。就算是目前活跃的霹雳南海会馆,80岁的刘伟珠也担任了20年会长,槟榔屿南海会馆的前任会长李劲兴则是在去年才卸下已任19年的会长职务,交棒给白裕斌。
每次理事会开会,下面坐着一圈白发老人,几乎是每个会馆的常态。但一个会馆的维系,总是需要新鲜血液的动力。“可是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三代或者四代,对南海感情不深,另一方面也忙于生计,很少有人愿意抽出时间来会馆参加活动。”吉隆坡南海会馆馆长刘传仲的话,道出了如今会馆的一些无奈。
这些年,为了吸引年轻人,各会馆亦是使出浑身解数:结合年轻人需求办起电脑培训班,在会馆搭建起卡拉OK设备,设立会员子女奖励金等。即便如此,愿意走进会馆的年轻人依旧寥寥。在吉隆坡南海会馆,51岁的青年团团长至今没有找到接班人。
试探与突围:重新定义形态与边界
直面现状,新的会馆形态开始在马来半岛上出现。
他们尝试成为文化窗口。海外最古老南海乡会拟将南海会馆打造成南海文化馆。“我们希望在槟榔屿南海会馆创立200周年会庆上发布计划,将会馆打造成南海文化馆,成为当地乃至世界了解南海历史人文、弘扬传统文化的窗口。”白裕斌说。
他们尝试成为消费门店。在霹雳州太平市,太平顺德会馆已变身为一家古色古香的咖啡馆。不仅正门仍保留“顺德会馆”的牌匾,馆内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格局,会馆墙上还高高挂着顺德地图。就在记者采访间隙,一个学生旅行团走进咖啡馆用餐,好奇地看着挂了满墙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他们尝试成为创业平台。同位于霹雳州的安顺南番顺会馆正在尝试打造创业平台。“希望会馆能实现与商会的交融与链接,将中国‘一带一路’的机会引入到会馆,让年轻人看到发展新机遇。”安顺南番顺会馆青年团团长江志良说。
会馆的转型还在走向更深层次。对是否将生意往来融入乡情往来、是否要坚守籍贯入会原则“两种边界”的突破,为会馆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
霹雳太平南三会馆、金宝南番顺会馆、马六甲五邑会馆正在思考从联络乡情提升到与商贸合作。他们正在寻求机会,打造年轻人创业平台,推动当地商人、政府与南海乃至广东之间的商贸往来,由此与家乡建立更多的联系。时至今日,大部分会馆仍以重点促进乡情团结为方向,几乎鲜见会馆事务涉足商贸领域,这似乎也成为大部分会馆、会员的“约法三章”。在此背景下,一些会馆既小心又大胆地开启了这样的试探,会馆开始逐步突破“地缘性社团”的定位,被赋予了更多新使命和新内涵。
仅限南番顺三地籍贯会员加入的规定,也在安顺霹雳南番顺会馆中发生改变。“都是一家人!只要支持南海会馆事务、对会馆历史感兴趣的华人都可加入。目前,我们会馆里有客家人、台山人等。”看着积极出席会馆活动的会员们,安顺霹雳南番顺会馆会长黎振湖欣慰地说。
为了吸引更多新鲜血液加入,有的会馆还放开手脚大胆干。在新一届理事会换届前,霹雳顺德会馆专门前去当地政府修改了社团章程,通过注册制度修改扩大理事会成员数量。“本届理事会新增的5人都是年轻人。我们的使命就是把机会给新一代,加快训练新一代。”霹雳顺德会馆会长何瑞麟很是坚定。
他们的做法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会馆真正能够打开馆门,拥抱新事物、拥抱新世界。
有形与无形:人在,会馆就在
种种试探和突围只是发展的一种形式,传承需要新鲜血液,保持华人文化生命力归根到底要靠年轻人。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已逐渐取代了过去以家族为群居特点的聚落;创新人才、项目等资源的加速流动,求同存异、多样多元的合作方式也渐渐淡化了籍贯的边界。目前,华人间的联系从过去以地理位置为联系的地缘纽带逐渐向以地缘为基础,以职业与事业为联系的业缘、以学校与专业为联系的学缘纽带加速过渡,加入到会馆中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这样的变化,在新加坡等国际化大都市演变得更为明显。过去同乡会、会馆的传统功能、表现形式,也在随着时代车轮的前行而逐渐式微。
在新世代,钟腾芳站在摩天大楼里接待着来自南海的留学生们。2011年曾一度解散的会馆,正以南海(海外)留学生联盟的新形态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海外南海留学生的另一个家。
新加坡南海同乡会已告别了过去地标性载体,举行活动的地点可以在泳池边,可以在街道转角咖啡厅,也可以通过BBQ等形式。不受限制、灵活多变的方式也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参加。
历史不会重复,但历史还是相似的。从无奈解散到重获新生,无形的南海同乡会仍保留着南海的精气神:百年前建立的有形会馆,为下南洋的南海先贤提供庇护、辅助谋生;百年后建立的无形会馆,一批批来自南海的留学生,不限形式,随时随地碰撞新观点,畅谈新期待。
新探索带来了新成果,来到新加坡的南海年轻人开创了前人不敢想的新事业。他们开始探索向南海输送新加坡留学生资源,帮助他们回乡就业、创业;他们还创造性的打造招商平台,并为佛山、南海引进了多个创新项目和人才团队。就在今年,来自南洋理工大学的教授团队落地佛山,结合当地制造业特色,将加快发力净水、机器人等领域。
从过去单纯依靠地缘延续传承,到如今以地缘为基础,以业缘、学缘为纽带,一批批年轻力量抱团加入,无形的南海会馆正在逐步壮大。作为新加坡当地教育培训机构的负责人,陈海瑶观察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带孩子来新加坡读书。“这些在新加坡的佛山人、南海人也将成为传承与交流的重要力量。”陈海瑶说。
站在落地窗旁向远处眺望,钟腾芳比任何人都要期待2020年的到来。他说,会馆在不在、有形还是无形都不重要,最重要是南海人在。“人在,会馆就在。”
■手记
上了“祖宗香”
他乡即故乡
在马六甲,麦志坚的家族是当地大名鼎鼎的百年华人家族。作为五邑会馆的会长,他将家族30余人引入会馆。整个会馆中,他们的家族成员是“大部队”。在麦氏家族成员看来,会馆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交流场所,更是他们的家。
在马来半岛,无论发展兴盛的大会馆,还是面临瓶颈的小会馆,他们得以发展或维持,都离不开一个个以馆为家、将全身心甚至整个家族投入会馆事业的华人乡亲。
是什么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在马来西亚一个会馆里的一副对联或许可以说明问题:日久他乡即故乡,晨昏须上祖宗香。
全球自由迁徙和跨国界生存是全人类获得的现代财富,随着全球化进程在全世界的深入,有着共同历史源流的华人同胞,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与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的邻居分享社会资源,成为南洋的日常景象。但海外华人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着鲜明的中华文化印记,即使是暂时的远离,即使他乡已是故乡,但终究也会遵循血缘的召唤。会馆身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其中流淌的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坐标。
2002年,南海乡亲梁鸿安开车路过吉隆坡南海会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踏上了南海会馆的楼梯。这让他的家族在近百年后与故乡南海重新有了新链接。如今,梁鸿安已成为吉隆坡南海会馆的理事和署理会长。受到他的影响,家族数人加入会馆,并回到南海寻亲。
“我们从哪里来?”对于华人来说,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无论出发多远,都不能忘记从哪里出发。
西方现代派的先驱、《变形记》作者卡夫卡之所以会在他的全部作品中执着地表现一种铭心刻骨的孤独感,原因就是缺乏一种与心灵相沟通的文化背景。
如果卡夫卡是华人,我想他或许不会如此孤独与痛苦。会馆里弥漫着的感人乡情,会馆所形成的、吸引力巨大的“场”会将所有华人拉回母亲的怀中,并给其一切行为活动都深深地烙上中华文化精神的印记。
会馆的新血与传承,就在这些家族的接力之中,不断诞生出新故事。他们的华文可能远不如英文流利,但文化的牵引,仍促使他们带领家族成员投入会馆中。馆即家,家即馆。父亲带着子女,子女带着儿孙……从祖辈到儿孙辈,这些横跨近百年或逾百年的家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而会馆也因此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如今,麦志坚有了新梦想:他想将五邑会馆变成一个类似娘惹文化馆的参观景点,让更多人了解岭南文化,了解会馆成长的故事。
策划:何又华 林焕辉
统筹:刘嘉麟 赵进
撰文:李欣 刘嘉麟 蓝志凌 吴帆
摄影:戴嘉信 吴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60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