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从小就喜欢旅游,少年便立下志愿:“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宿苍梧。”换成现在话就是“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可以说徐霞客的一生都是在山水间度过的,徐霞客的旅游不同于走马观花,而是不走寻常路的探险,是要探览江河山川之雄奇。顺便说一下,和当代驴友一样,没有经济基础是出不了门的,支撑徐霞客四处行走的徐家也是蛮有钱的,徐家累代经商,家底殷实,徐霞客高祖徐经,乃江阴富豪,这个徐经就是和唐伯虎搞出科场舞弊案的那个徐经。从此事后徐家无意仕途,自徐霞客那一脉,只读书不考试,当徐霞客提出游玩山水,父亲竟同意说:“你是烟霞之客,以后应当壮游四方。”这也许是徐霞客弘祖扬名的另一种方式吧。
第一次出游是公元1613年的春天,徐霞客挥别莺飞草长的家乡江阴,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壮游之旅,“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皇山。”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北京、天津、上海等十九个省、市、自治区。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其中著名景点有天台山、雁荡山、白岳山、黄山、瘦西湖等。长期野外生活的劳累和瘴毒损害了他的健康,54岁在云南鸡足山“两足俱废”,回家不久后去世,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徐霞客游记》。2011年,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宁海成为了“中国旅游日”的发祥地。
当年徐霞客去过的地方,如今都是世界旅游胜地!他到过今天19个省份的100多座城市,探过500多个岩洞,虽然当年没有景区收门票,没有摩肩接踵的人潮,在没有必要的安全保障、足够的自救能力和避险知识,前进的每一步都危险重重,无数次履险临危。想想400多年前的崇山峻岭之间,当年的景点都尚未开发,那个志在诗与远方的孤独身影,让多少后来人膜拜致敬。那一年,他游历到湖南茶陵,吃饭听到有人聊天:“麻叶洞里,住着妖怪,无人敢去……”徐霞客一下精神来了,立马直奔麻叶洞。入洞前行数百米,洞突变低狭,他执着火把,只能像蛇一样爬行。爬行爬着,山洞突又豁然开朗,地面上石笋拔地而起,洞顶石柱倒垂而下,就这样,他发现了湖南奇景——麻叶溶洞。他身临险境、泣血完成的旷世之作《徐霞客游记》哪里是简单的游记,它完全就是大明中国国土资源调查报告啊,此书也一举确立了他“中华游圣”的历史地位。
他的人生,从22岁壮年开始,直到55岁油尽灯枯撒手人寰,徐霞客的一生30多年的大好时光都在路上,“寻山如访友,远游如致身。”他探究自然世界的奥秘必实证解答,每到一地,名山必登,名川必访,务求亲眼所见、现场目击。他最先发现黄山之奇险,并记录了黄山光明顶、鳌鱼背等处是黄山最高处的古夷平地,考证出黄山是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他把黄山列于五岳之前,也就是那句著名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至今让人们对黄山神往;他是中外历史上第一个系统考察丹霞地貌的专家,比欧洲科学家要150到200年;他通过实地考察,证明长江的源头是金沙江,而不是《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岷江;徐霞客应木氏土司之邀来到丽江,对“木府”进行了详实描述,弥补了前人的空白,“木氏居此二千载,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几百年来,《徐霞客游记》就是一本旅游实录,导游手册,吸引一代又一代旅游爱好者按图索骥,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
《徐霞客游记》游恒山
去北台七十里,山始豁然,曰东底山。台山北尽,即属繁峙界矣。
初九日 出南山。大溪从山中俱来者,别而西去。余北驰平陆中,望外界之山,高不及台山十之四,其长缭绕如垣矮墙,东带平邢,西接雁门,横而径者十五里。北抵山麓,渡沙河,即为沙河堡。依山瞰流,砖甃高整。由堡西北七十里,出小石口,为大同西道;直北六十里,出北路口,为大同东道。余从堡后登山,东北数里,至峡口,有水自北而南,即下注沙河者也。循水入峡,与流屈曲,荒谷绝人。数里,义兴寨。数里,朱家坊。又数里,至葫芦嘴。舍涧登山,循嘴而上,地复成坞,溪流北行,为浑源界。又数里,为土岭,去州尚六十里,西南去沙河,共五十里矣,遂止居民同姓家。
初十日 循南来之涧北去三里,有涧自西来合,共东北折而去。余溯西涧入,又一涧自北来,遂从其西登岭,道甚峻。北向直上者六七里,西转,又北跻而上者五六里,登峰两重,造其巅,是名箭筸岭。自沙河登山涉润,盘旋山谷,所值皆土魁荒阜;不意至此而忽跻穹窿,然岭南犹复阿蒙也。一逾岭北,瞰东西峰连壁隤,翠蜚飞丹流。其盘空环映者,皆石也,而石又皆树;石之色一也、而神理又各分妍;树之色不一也,而错综又成合锦。石得树而嵯峨倾嵌者,幕以藻绘而愈奇;树得石而平铺倒蟠者,缘以突兀而尤古。如此五十里,直下至阮大土山底,则奔泉一壑,自南注北,遂与之俱出坞口,是名龙峪口,堡临之。村居颇盛,皆植梅杏,成林蔽麓。既出谷,复得平陆。其北又有外界山环之,长亦自东而西,东去浑源州三十里,西去应州七十里。龙峪之临外界,高卑远近,一如东底山之视沙河峡口诸山也。于是沿山东向,望峪之东,山愈嶙嶒斗峭,问知为龙山。龙山之名,旧著于山西,而不知与恒岳比肩;至是既西涉其阃域,又北览其面目,从不意中得之,可当五台桑榆之收矣。东行十里,为龙山大云寺,寺南面向山。
又东十里,有大道往西北,直抵恒山之麓,遂折而从之,去山麓尚十里。望其山两峰亘峙,车骑接轸,破壁而出,乃大同入倒马、紫荆大道也。循之抵山下,两崖壁立,一涧中流,透罅而入,逼仄如无所向,曲折上下,俱成窈窕,伊阙双峰,武彝九曲,俱不足以拟之也。时清流未泛,行即溯涧。不知何年两崖俱凿石坎、大四、五尺,深及丈,上下排列,想水溢时插木为阁道者,今废已久,仅存二木悬架高处,犹栋梁之巨擘巨擘也。三转,峡愈隘,崖愈高。西崖之半,层楼高悬,曲榭斜倚,望之如蜃吐重台者,悬空寺也。五台北壑亦有悬空寺,拟此未能具体。仰之神飞,鼓勇独登。入则楼阁高下,槛路屈曲。崖既矗削,为天下巨观,而寺之点缀,兼能尽胜。依岩结构,而不为岩石累者,仅此。而僧寮位置适序,凡客坐禅龛,明窗暖榻,寻丈之间,肃然中雅。既下,又行峡中者三四转,则洞门豁然,峦壑掩映,若别有一天者。又一里,涧东有门榜匾额三重,高列阜上,其下石级数百层承之,则北岳恒山庙之山门也。去庙尚十里,左右皆土山层昼,岳顶杳不可见。止门侧土人家,为明日登顶计。
十一日 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盖山自龙泉来,凡三重。惟龙泉一重峭削在内,而关以外反土脊平旷;五台一重虽崇峻,而骨石耸拔,俱在东底山一带出峪之处;其第三重自峡口入山而北,西极龙山之顶,东至恒岳之阳,亦皆藏锋敛锷,一临北面,则峰峰陡削,悉现岩岩本色。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相传真定府恒山从此飞去。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宫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桠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
浑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官之右,即飞石窟也,视余前上隘,中止隔崖一片耳。下山五里,由悬空寺危崖出。又十五里,至浑源州西关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50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