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羽毛妈妈
家有睡眠恶魔宝宝怎么办?
同事小倩升级为新手妈妈,最近看她非常憔悴,总是问我们:“我家宝宝1岁多了,夜里总是醒来闹一会儿,有时还要喂奶。我听说这个月龄的孩子都能睡整觉了,为啥我家孩子总是夜醒呢?”
很多宝妈都有这样的困扰,为什么别人家的宝宝一觉睡到天亮,自己的宝宝夜里总是醒来大闹,全家不得安宁?
哭声免疫法对睡眠恶魔宝宝有没有用?宝宝夜里频繁醒来要不要每次都安慰?
你是否也希望自己的宝宝能够一觉睡到天亮,如果你知道了宝宝睡眠的真实情况,就知道自己家里的宝宝不一定是恶魔。
没有人一觉睡到天亮
如果看过《盗梦空间》,就会非常清楚睡眠的状态。在夜里,所有的人——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会经历不同的睡眠阶段和循环:
- 非快速眼动阶段
此时我们不知不觉进入梦乡时,大脑开始休息,慢慢停止大部分工作,进入深层睡眠阶段。
- 快速眼动阶段
此时我们处于沉睡阶段,身体静止不动,呼吸均匀,肌肉放松,没有知觉。
- 浅层睡眠阶段
一个半小时后,我们的脑开始活动,进入浅层睡眠阶段。这是我们的大脑会有思维活动,可能会做几个梦、翻身、踢一下被子;如果是大人甚至会醒来去一下洗手间,回来继续呼呼大睡。
深层睡眠与浅层睡眠的循环几个小时就会又一次,一般情况下,大人会有6个小时的深层睡眠,2个小时的浅层睡眠。
那么宝宝呢?
宝宝是如何睡觉的?
大人可以很快从清醒状态直接进入深层睡眠,但是0—12个月的宝宝在熟睡之前都要经历一个长达20分钟左右的浅层睡眠阶段。
如果大人越想宝宝快点入睡,还没等宝宝进入深层睡眠阶段就放到床上或者离开,这时候很多宝宝就会醒来。
这个阶段要不要哄睡?
如果大人一开始就习惯了抱着宝宝摇晃、喂奶、踱步来帮助宝宝进入深层睡眠阶段,那么他们就会产生依赖,依赖这个方式入睡。
在前几个月,宝宝的睡眠周期很短,浅层睡眠阶段会更加频繁,夜间醒来的次数会更多。
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提出:夜醒并不是随着宝宝年龄增大而逐渐减少的。
新西兰有学者对全世界34个婴幼儿睡眠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婴幼儿夜醒的平均次数:
0~2个月,1.7次/晚;
3~6个月,0.8次/晚;
7~11个月,1.1次/晚;
1~2岁,0.7次/晚。
1~6个月这个阶段,随着宝宝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夜醒次数在下降。
7~11月龄时,宝宝的夜醒次数会有波动,平均夜醒次数增加。这是由于宝宝的社会情绪发展,加上很多妈妈这个时候已经休完产假开始上班,喂养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宝宝通过唤醒父母而获得安慰。
此外,白天吃奶吃得多或是辅食吃得多,并不会减少宝宝夜醒的次数,但是夜奶的次数确实会减少。也就是说,如果白天吃饱,夜里即使醒来也不一定需要喂奶才能再睡着。
但重点是,宝宝还是会醒来。
很多父母担心长期夜醒影响宝宝生长发育。其实,夜醒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常态。不妨用拥抱、安慰的语言哄哄宝宝,他们很快就会继续酣甜入睡了。
培养宝宝良好的睡眠方式
- 父母建立良好的夜间育儿心态
我们都非常渴望自己和自己的宝宝一觉睡到天亮,在医生上,一觉睡到天亮是指连续睡5个小时。
首先我们应该改变心态,避免使用“哭泣免疫法”来逃避宝宝的睡眠真相。如果在宝宝需要的时候不管不顾,将会导致宝宝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其次我们要建立起和宝宝的亲密连接,和宝宝一起睡可以满足他们夜间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对于那些天生就爱哭闹的宝宝,白天建立起来的亲密可以让他们在晚上更安静,因为你在传递一个信号:宝宝,不必紧张,爸爸妈妈白天夜晚都在陪着你。
- 找到适合自己宝宝的夜间育儿方式
- 固定的睡前仪式:熟悉的睡前仪式可以让宝宝快速入睡。
- 让宝宝安静下来:洗澡后帮助宝宝肌肤按摩可以让宝宝安静入睡。
- 一边喂奶一边睡:在妈妈怀里边吃奶边入睡时是宝宝最爱的方式。
- 睡前要喂饱:夜里饥饿是几个月宝宝频繁醒来的原因。
- 舒适的睡眠环境:只有舒适的环境才能减少宝宝在浅层睡眠阶段醒来的次数。
- 排除生病的因素:感冒发烧、肠道痉挛、寄生虫蛲虫等都是让宝宝夜里哭闹的主要疾病原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41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