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四九城
不知不觉间,北京又到了的冬天
北京的冬天干燥且寒冷,风就像小刀一般锋利
要是出门在外不多穿点,那还真受不了
不过还是有点好奇,穿得跟绵羊似的暖和吗?
前两天编辑部就讨论过这穿衣服的问题
“您说说以前咱北京比现在还冷,也没有羽绒服
怎么就没瞅见也没听说过有北京人穿貂呢?”
嘿,大伙儿一合计还真是没人穿这玩意儿。
那是因为咱北京人御寒的衣服可多着呢!
其实梁实秋老先生也曾研究过这个问题,在《北平的冬天》文中,梁老师曾写过老北京人冬天的穿衣:
“
在北平,裘马轻狂的人固然不少,但是极大多数的人到了冬天都是穿着粗笨臃肿的大棉袍、棉裤、棉袄、棉袍、棉背心、棉套裤、棉风帽、棉毛窝、棉手套。穿丝棉的是例外。
”
要说咱就先说说家家户户都穿过的
“妈妈牌”、“姥姥奶奶牌”毛衣毛裤,
手工毛衣毛裤这事儿上,北京人还真没输过谁
那时候家里穷,毛衣毛裤能从哥哥姐姐穿到弟弟妹妹
缝缝补补也看不出来,压根不输专业裁缝
有时候不光缝补,还会拆毛衣
再搭点毛线都能成一条新毛裤!
这才真叫“缝缝补补又三年啊!”
光有毛衣可不成,北京的风会钻缝
得穿上传说中的小棉袄,套上大棉裤
头上更得戴着雷锋式棉帽子护着点耳朵
这时候再出门那才真叫不怕了
甭管是多大的风,出门也不怵它
还有早年间的秋衣秋裤
一点都不厚,穿上那叫一个暖和
过去的秋衣秋裤可比现在年轻人的光腿神器暖和多了
脚上五眼儿系带的大棉窝,条绒面的,
虽说现在看起来不漂亮,但冬天穿着倍儿暖和!
这些冬天御寒的“特种装备”,
北京人一入秋就得开始着手准备了,
咱就拿棉鞋来举个例:
“
先用糨糊把旧布粘贴在木板上晒干成“袼褙”,再把一缕缕的麻打结成细麻绳,然后按大人小孩的鞋样儿用袼褙剪成鞋帮和鞋底的形状,鞋底用布包好边后用麻绳一针针纳好,最后将已絮好棉花的鞋帮与鞋底绱好,暖和的棉鞋就做成了。
——老北京的冬日生活
”
北京人在冬天为了保暖可不在乎好看不好看
把这些行头全都往身上套,
穿上以后一个个就跟一大狗熊似的,
身上哪哪儿不是棉就是毛。
就连手上都得戴着点厚厚的棉手套才成!
要说北京过冬必备的保暖神器,那必须是“棉猴”
就跟咱现在的羽绒服一样,棉猴可是戴帽子的棉服
披上大衣扣上帽子,看着就暖和
但最叫人怀念的,还得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军大衣
那时候的军大衣,上到演员下到小孩
大家伙都想穿上一件军大衣出去逛上两圈显摆显摆
军大衣可是那个时代最时尚的代表作了!
拥有一件绿色的军大衣别提多帅了
讲究的还会穿女款的军大衣,
收腰的大衣看起来就特别有型!
70年代要是能穿上一身军大衣
那绝对会有人说您是“高干子弟”
而且这军大衣还得敞着穿,因为它叫“军大氅”
现在穿的人可稍多了,看起来也没有以前那种感觉了
和现在的羽绒服一比,军大衣真是沉了不少
其实在过去那个年代,军大衣也分真假
真正的军大衣布料厚实,穿着防风暖和
而且电木纽扣上还能看到五角星的花纹,
但是假的就不行了,不光穿着冷
而且纽扣还是灰不溜秋的,布料也薄了不少
敞开穿的军大衣,都不用仔细瞧,一瞅就是真的!
感谢图片,图源见水印
而且正经的军大衣里边儿还有一个标签儿
那时候的军大衣,都会写着这件衣服主人的信息
姓名、血型、部队番号...的个人信息都在签儿上
敞开着穿这签儿看着可明显了!
所以在过去,军大衣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现在这些衣服再也没人会拿出来穿了,
虽说穿着臃肿,看起来也胖上好几圈
但在记忆中,它们是那样的亲切熟悉还暖和!
真希望还能再回老北京冬天转转
咱再穿一次棉衣棉裤大棉窝...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39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