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封建时期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国家的主体经济,是民生所在。农业社会有个特点,就是农民需要在一个稳定的地方生活,这样才能从事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图
如果回到明初的山西,在洪洞的大槐树下,你会看到熙熙攘攘的人,背着大包小包,在这里停留片刻,便要向自己“梦想”的方向走去。这些人都是移民,是在朱元璋号召下,进行迁移的老百姓。
元末明初,社会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稳定的农业生产模式被打破。等到战乱结束后,社会稳定下来,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农民还乡复业。
所以明朝初年,朱元璋在恢复农业经济上费了不少心思。甚至可以说,朱元璋在全国进行了一次人口与土地的重组,洪洞大槐树只是一个开端。
洪洞大槐树
现在北方的人聊天,要是问起祖上从哪里来的?一般都会说:“要问祖上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里所说的“山西洪桐大槐树”是一个集散地,是洪武时期老百姓移民集合的地方,在这里集合,然后向各地迁移。所以,一般不是非常清楚祖籍的人,最后都会把祖籍归根在洪洞大槐树。
大槐树
元末战乱,加上灾害不断,山东、河南、河北这些中原地方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原有的农业生产模式被打破。而此时,山西人多地少。
朱元璋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战争打乱了原本农业生产,为了维护大明朝的统治地位,也是为了恢复明初的社会经济,恢复农业生产迫在眉急,第一件事就是让荒芜的土地注入“新鲜血液”。
于是,朱元璋采纳了刘九皋,宋纳等人的奏议,决定“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
朱元璋下令把山西的人迁到山东、河南、河北一带,让这些人来恢复当地农业生产,恢复国家的经济。这场大迁徙就是著名的“明朝大移民”,一直延续到朱棣夺位当皇帝,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大迁徙图
但是,仅仅依靠政府下令并鼓励老百姓还乡复业是不行的。所谓无利不起早,不给点甜头和优惠,老百姓不可能老老实实呆在当地耕种的。
所以,朱元璋一边鼓励老百姓迁徙移民,充实当地的居民,一边出台了不少的优惠政策。
移民的优惠政策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诏规定:“各处荒闲田地,许令诸人开垦,永为己业。”意思就是说,天下荒闲之地,天下之人都可以开垦,而先到得到,得到就是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这样一来,天底下贫苦的老百姓自然十分乐意地响应了朱元璋的号召,同意迁移到各地,开垦土地。但是,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许多旧地主听到消息回乡,就会老百姓发生土地纠纷。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又在诏书申明:“各处人民,曩因兵燹抛下田土,已被有力之家开荒成熟者,听为己业,其业主回还,仰有司于附近荒田内,验数拨付耕作。”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旧地主的土地所有权问题,防止了地权纠纷,又让过去无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大大提高了老百姓耕作的积极性。
除了“土地所有权”的优惠外,朱元璋为了让老百姓能在新地方稳定下来,进行农业生产,对迁移的百姓实行“三年免征”的正常。
“其余荒田,亦许民垦辟为己业,免徭役三年”。《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四
正所谓“上有张良计,下有过墙梯”,政策需要官吏来执行。很多官吏看到庄稼熟了,就把“三年免征”政策抛到了脑后,直接开始征收。老百姓没权没势,没有办法又弃田流亡,“田复荒”。
但是,也有守信用的官吏,比如山东济宁府的方克勤就很严格的执行了朱元璋的“三年免征”政策,结果山东地区“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
朱元璋鼓励号召“移民”,并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是能够让老百姓重拾锄头进行耕种。但是,对于国家来说,仅仅依靠老百姓自愿回流进行开垦,速度是很慢的。而且,对于一边偏远地区,老百姓不愿意去,这些地方依旧是荒田。
为此,朱元璋又采取了屯田的办法。
屯田
屯田就是有组织地屯垦荒地。
屯田一般都是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屯田组织性强,而且耕地面积大,收入率高。这样一来,更加有利于恢复战乱后的社会经济。
明初的屯田大概分为三种,军屯、民屯和商屯,其中军屯规模最大。
①民屯
所谓民屯,就是有组织的外来人口组建的“屯”,在当地进行农业生产,“移民就宽乡,或招募获罪徒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
这样一来,明初在各地就形成了某某屯的村落,屯里的村民就成了“屯民”。比如郭里长屯,就是朱元璋时期的产物。
民屯
朱元璋对于民屯是非常重视的,设置了专门管理民屯的机构——司农司。后来各级的行政机构逐渐完善,民屯的事务就交给各地政府来管理。
其次,民屯同样享受土地的所有权,并且享受一定的免税优惠,政府有时还会给予耕牛、种子等资助。
②军屯
军屯是军队的屯田的,军队组织管理屯垦荒田。朱元璋在还没打下天下时,就吃到了“军屯”的甜头,当时康茂才在“广积粮”的战略方针下,进行了屯田,“谷一万五千余石”。
所以,在建立明朝后,朱元璋更是大力发展军屯,称“不用老百姓一粒米,养活数以百万计的大军”。
军屯
军屯由军卫组织安排,“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军受田五十亩为一分,给耕牛、农具,教树植,复租赋,遣官劝输,诛侵暴之吏”。
这样一来,朱元璋不但解决了军队的军粮供给问题,开发了边境地区,而且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让老百姓可以更加安心的进行耕种,也让明初的经济得到了喘气的机会,不用承受军粮这块的负担。
③商屯
商屯是一种特殊的民屯。
《明史•食货志一》中说:“明初,募盐商于各边开中,谓之商屯。”“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
朱元璋利用国家对食盐的专卖权,让商人把粮食输送到边防地区换区国家颁发的换盐的凭证——“盐引”。朱元璋就是利用这样一种“开中”的方法,招募调动盐商到各边防进行“开中”,这就叫做“商屯”。
因为有利可图,利润大,当时的商人都是争相前往运粮。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军粮供给问题,也减轻了普通民众运输粮晌补给的任务。
结语
明初,经过元末战乱,社会经济被破坏,民不聊生。
朱元璋看到此景,内心是真的希望国家的经济得以恢复,一是百姓能安居乐业,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但不管是出自什么原因,朱元璋为了百姓能够稳定生活,可以说是尽心尽力的。
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熟悉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同时总结了以往一千多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利用“移民—优惠政策—屯田”的方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维护了社会安定,让荒地开垦,百姓安居,军粮充足。其次,更是给后边的“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太祖实录》
《明史•食货志》
从“木铎老人”,谈谈明初的农村基层管理
从“胡惟庸案”开始,聊聊朱元璋对于皇权的巩固
“蒸鹅”说,徐达之死与朱元璋有关?别再误会朱元璋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35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