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人待客的最高礼遇:请君坐“床”,浅谈席居制的历史

古人待客的最高礼遇:请君坐“床”,浅谈席居制的历史

常言只道是能够躺着就绝对不站着,怎么舒服怎么来,这一个道理不仅仅是现代人明白,古人也一样清楚。古人的第一张“床”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准确来说和现在的床有很大的分别,更像是现在北方的炕,而这也正是最早用来卧躺和睡觉的工具。直到商周时期才真正出现了床这样物品,而且形制都已经非常明确。有一个词语叫做床榻,床榻其实是两件不同的物品,晚上睡觉用的叫做床,而白天用来休息和躺卧的叫做塌。

在古代的时候流行席地而坐,所以当时并没有椅子、小板凳什么的,有的只是一片席子。古人的生活讲究,哪怕是在地上一趟,都能躺出文化。在古代席地而坐和择地而卧的生活方式都被称为是席居,而且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有着微弱的差别。中原地区草木旺盛,出现了席子。江南竹子颇多,则有了筳。不过除了用具不同以外,这种以地面为中心的平地生活方式都可以被称为是席居制。

汉代跪坐歌舞俑

但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贵族讲究身份的尊贵高低,而且长期的席地而坐有失身份,所以就出现了一种比地面稍微高出一些,用木头打造的家具。这一家具就是后来的塌,比床矮,移动有很简单方便,从这些特点上看都能看出塌和床本非一物。之所以习惯讲床榻,也是因为使用方式一样,而且都是躺卧,故而归类为一处。席居制最早的文字记录出现在西周时期,根据考古的推断,虽为文字记载,但席居制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等到西周时则是有着很详细的席居体系,这也预示着当时古人的席居生活。

《消夏图》中的卧榻

不过虽然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塌,但是也仅限于一部分的贵族使用,大部分的百姓平民依旧是习惯席居。不过席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同前文提到的筳,正是一种改变。在《周礼注疏》中记载:“铺陈曰筳,籍之曰席。”;这是在说古人在席子的基础上,在席子下方垫上了“筳”,简而言之就是筳乃粗糙之物制成,材料可以是竹子,可以是秸秆。然后在铺上席子,合称为筳席。这一点可以用日本的榻榻米作参考,筳席就是日本榻榻米的雏形。

躺和坐,是一个筳席逐渐增高的过程

在椅子真正出现之前,古人的生活是离不开席居的,甚至喝酒饮食都会在筳席之上,所以筳席又可以被称为是酒宴的替代词语。不过从塌的出现,也能看出席居的变化。从完全的平地生活方式,逐渐提高了高度。就好像起居生活的高度,和文化的进步是成正比的,也的确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两汉时期至三国魏晋时期,席居制走向了巅峰。然而经历了五胡乱华之后,中原文化也和外族文化有了一次融合。这不仅仅融合在服装、饮食等方面,席居制也受到了影响,特别是唐朝时期这一表现最为突出,胡床的出现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古代的胡床

《广雅》中记载:“栖,谓之床。”装,载也,栖也,皆为人坐卧之用。故古代供跪坐之物,如同日本今之坐蒲团,曰床,汉代自胡人传人,为垂足之坐;如今之行军椅曰胡床。”大致形容一下胡床的样子,类似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马扎。但在唐朝时期床可以代指这一切,所以在李白的《静夜思》当中,“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应该指的是胡床,而并非卧室中的床。自古就有“床不靠窗”的典故,所以在卧室的床边举头望明月是不符合当时古人生活起居逻辑的。

胡床演变而来的交椅

而这一个改变源于游牧民族的文化融合,而且也是逐渐提高了人们席居的高度,直到“垂足而坐”。胡床的体积很小,只能够容纳一人。而且汉朝时期,坐卧工具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能够独坐一塌,则显得主人很尊贵。所以这是一种很私密而且个人的物品,这才会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典故。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胡床进一步得到了演化改进,这才出现了椅子。也正是这时候,古人正式告别了席居生活。

卧榻礼节

有一个词叫做下榻,这源于《后汉书》中的一则典故。东汉时期有一个名为陈藩的人物,为人爱才惜才。当时有一个被称为“南州高士”的人名叫徐稚,陈藩与其交往密切。为了能够表达尊重,陈藩特地为徐稚设立了一张塌,平时的时候挂于墙上,等到徐稚来了则是摆出来供徐稚躺卧。这也就是下榻的由来,后来多指叨唠主人家,前往做客时的称呼。正如“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一样,陈藩能够摆出如此姿态,也不愧是礼贤下士。

床榻

其实哪怕是到了今天也还存有这种遗风,北方地区多设炕头。主人家在招待客人的时候,为了表达热情也往往会招呼客人在炕上坐,这其实就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同时我们现在所用的沙发,安置在客厅当中,当客人来了可以邀请入座,也是这一种礼节的演变。其实这表达的正是一种高规格的礼遇,说明主人对客人的重视。

罗汉床

说起沙发还能追溯到其前身,明清时期出现了罗汉床。在很多的清朝历史影视剧中,时常会出现罗汉床的身影。罗汉床是塌的一种改进,也就是在塌的三面加上了围挡或者短屏,这种设计就类似于现在的沙发。不过席居的方式和工具虽然有了改变,但在其文化根基当中有一点是始终未变的。这一点就是待客之道总是围绕主人的起卧,这是中华礼仪的一种象征,也是礼仪之邦的风范根源。

参考文献:《周书·顾命》、《后汉书》、《周礼》、《广雅》、《世说新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3051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