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图形界面往事:苹果偷的是“衣裳”,微软窃的是衣裳下的“人”

图形界面往事:苹果偷的是“衣裳”,微软窃的是衣裳下的“人”

IT 身边事 |ˉ世界科技事

说起当今电脑GUI图形用户界面的先驱者,人们多会谈及乔布斯以及他的Lisa电脑,因为Lisa正是世界上第一台带图形界面的个人商用电脑。

微软公司随后也在自己的Windows操作系统中推出了图形界面,毕加索的那句名言由此传遍全球:“好的艺术家复制,天才艺术家偷窃”。

人们普遍认为,个人电脑GUI的诞生过程是因为苹果窃取了施乐的成果、然后微软又从苹果公司“偷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乔布斯及比尔盖茨都曾是“硅谷海盗”中的一员。“偷”的事实是板上钉钉了,不过当中的微妙真相恐怕就并非广为人知,我也是从曾与乔布斯一起共事过的一位朋友处获悉了这段故事。

事情得从1979年12月说起。当时的业界巨头施乐手上钱闲得慌,见苹果公司风头十足,于是就低价入股了苹果公司。自然,低价不是没条件的,乔布斯的条件就是换取到施乐公司的帕克研究中心(Xerox PARC)参观三天的权利。

到底帕克研究中心有何魅力能吸引乔布斯开出这样的价码呢?其实乔布斯一开始也并不太清楚,对他来说,帕克研究中心里的一切就是“传说中的哥”,实在太值得他们这些后辈前去访问学习了!他只听说过,施乐公司的Alto电脑(研发于1973年)具备可视化界面,所以非常想前去一睹庐山真面目。

就这样,乔布斯带着一伙人进入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帕克研究中心,正如他生前所说的“Stay huangry, Stay Foolish“(保持饥饿、求知若渴),这伙人围着施乐公司的图形界面演示电脑360度“扫描”了无数遍、就差将电脑拆解吞下了肚子!

这里必须说明一下的是,当时的Alto效能非常低下,所谓的“图形界面”最多只如今日的幻灯片演示、而且动一下就得等好一阵子。即便是到了1981年的8010“施乐之星”,其速度效能依旧远远无法满足个人商用,而且16595美元的价格也实在让人咋舌。

不过,施乐提出的互动式概念给了乔布斯非常大的启发,他坚信:这就是个人电脑的未来。接下来,乔布斯开始不惜重本招兵买马、一点点地将他在施乐公司的所见还原到了他自己的电脑上,而且用的全是重新编译的代码——他们在施乐公司看到的只是图形界面的运作逻辑,即便挖开了电脑也是看不到源代码呀!

对于这样的概念式”偷窃“,乔布斯毫不忌讳地搬出了毕加索的那句名言,其最初本意自然是基于一种厚脸皮,不过就今日看来,复制了这么个”幻灯片演示“又算得了什么?这不,他还得自己费老劲一点点去实现和改进。

比如,乔布斯很喜欢其中的位图显示和窗口概念,但却很意外地对那些丑陋的图标极其反感;他对施乐企图以鼠标代替键盘的想法也施以”狗屎“之评……最后,这一切就被整合进了Lisa当中。

Lisa还不等于Macintosh,不过,没有Lisa就没有Macintosh。CPU、鼠标、硬盘、图形界面和多任务操作等当代电脑才具备的东西,Lisa上全都有了,可惜它跟施乐之星一样,还是输在了昂贵的价格(9,995美元)。不过,1984年横空出世的Macintosh就大获成功,使乔布斯成为了当时业界上最年轻的风云人物。

Macintosh的成功,有个人看在眼里、满腔心焦呀!他就是比尔盖茨。那时候,盖茨在西雅图收购的Doc系统就是个半成品、蓝屏不断(这也为其后的Widows埋下了这样的隐患),苹果电脑的成功,迫使盖茨需要主动向乔布斯靠近、向苹果电脑学习取经。

在成为乔布斯认可的“家人”后,乔布斯邀盖茨参观了库珀蒂诺总部、并向他展示了Mac GUI的原型。在盖茨表示愿意为苹果电脑编写办公软件后,微软公司又获得了来自苹果的部分图形代码(相当于后来的Xcode模式,没有它们是写不成Mac软件的),对此,由于乔布斯的信任,“苹果电脑”一直是蒙在鼓里的。

直到1985年微软发布了Microsoft Windows,乔布斯这才恍然大悟、指责盖茨是‘贼“,于是毕加索再一次”背了锅“。至于盖茨那句“我们都有个有钱的邻居叫施乐”,其实此话一直没被盖茨承认过,我们也难以探究真伪了。

通过以上过程,我们不难得出:如果图像界面是操作系统的“衣裳”,它跟穿着的人虽密不可分、这衣裳却并非不能更换。最初的Windows正是从乔布斯那里窃取了衣服底下的那个“人”,再给他换上了外观不同的衣裳而已。

乔布斯与盖茨因此事彻底翻脸,直到九十年代后才表面上“重归于好”。至于盖茨是基于托拉斯压力还是基于当年的某种内疚帮助苹果公司,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这种个人情感方面的问题,我们外人确实不好妄自猜测。有一点需知道的是,乔布斯临终前见过的生平好友中就有盖茨(2011年5月),二人还持续畅谈了三个多小时。

由于当代具有了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许多源代码即便公开化使用也是需要被授权的。在尚没有相关产权专利的过去,苹果与微软在起步过程中虽都曾“不择手段”,不过它们共同造福了全人类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谈论相关事情的时候,我们确实不该人云亦云,“真相”虽有好或坏的两面、但基于真相的评价,却是对他人最好的尊重。

注:“IT 身边事”所有文章均来自基于世界科技圈的个人原创、绝不涉不当言论及映射范畴,若有图文上的雷同或争议之处,请私信联系沟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2931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