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前润母基金董事长、民革中央社法委委员向阳地方政府在地方引导基金中扮演总协调者是恰当的,可由更高级别的相关部门成立全国性监督协调机构,协助地方政府在引导基金的专业化设立和后期管理方面,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深度参与和配合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的实践工作,解决地方政府在实操中的困难。
本报记者 范媛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数量与规模稳步增长,在促进新兴技术产业发展、引导私人资本资金流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也留下了隐忧。
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独家专访了有政府引导基金管理经验的前润母基金董事长、民革中央社法委委员及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向阳,厘清问题的主线,找到正确的“解题方式”。
引导基金与市场化基金相磨合
中国经济时报:政府引导基金目标规模和实际规模相差比较多,从数据来看,目标规模已经破10万亿元,而实际规模只有4万亿元,资金落地比例也比较低。从基金管理人的角度,怎么看这个问题?有什么破解的方法?
向阳:政府引导基金的资金落地比例低,是引导基金与市场化基金相磨合的一个必要阶段。政府在引导基金的落地环节,目前较为谨慎,限制要求相对较高,整体思维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实缴资金规模较低也反映了引导基金处于发展初期的现状。
未来,经过初期与市场化基金管理人的不断交融,实缴出资的方式和限制会更具有实操性,实际运作的政府引导基金实缴规模会有明显提升。
制定引导子基金落地和运作规则
中国经济时报:现在地方政府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的热情很高,但对基金管理却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和基金之间健康管理应该是怎样的,如何能够实现?
向阳:政府引导基金从本质上看是政府资源宏观调控的有效方式之一,其特点是周期长、风险高,但具有长期的战略意义。政府需要从本质上对引导基金的特性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理解,打破固有的传统引导基金的偏债思维和短线交易思维,制定更有利于引导基金和引导子基金落地和运作的规则,在前期更系统化地遴选符合自身需求的基金管理人,后期通过有效的机制监管基金管理人实际运营,让各参与方在权责范围内更有效地发挥其专业能力。
应将早期投资与中后期投资相结合
中国经济时报:从数据看,政府引导基金更倾向于投后段、成熟的企业,可能主要是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您投的有一些早期企业,最近都有很大收获,这样的项目一般会跟多久,怎么看政府引导基金应该投资哪个阶段的问题?
向阳:这个问题在前润母基金实践中有深切的体会。政府由于对引导母基金的见效时间周期较短,所以更倾向于选择立竿见影的项目进行投资和招商引资,在投资阶段会对体量大、产值高的企业有侧重,造成许多引导基金实际上是以引导子基金换取基金管理人手中的成熟项目资源,这种模式在实践中有一定效果,但缺乏持续运营能力。
从长远看,引导基金只有将早期投资与中后期投资相结合,才能通过基金管理人的实际投资运营能力培养一批为地方政府量身打造的优质项目池,源源不断在其战略发展方向上,从母子基金中转化为优质企业落户。
成立全国性监督协调机构
中国经济时报:4万亿元规模的政府引导基金目前没有统筹协调机制,从健康发展的角度,什么样的顶层设计更有利于监管协调?
向阳:地方政府在地方引导基金中扮演总协调者是恰当的,但从专业化管理的角度,可以由更高级别的相关部门成立全国性的监督协调机构,协助地方政府在引导基金的专业化设立和后期管理方面,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和持续优化的指导意见和操作手册,配之以行业中的专业人士组成的指导小组,深度参与和配合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的实践工作,解决地方政府在实操中的困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25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