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民族节日与自信

民族节日与自信

  1.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人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是唐朝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说的是诗人出门在外,寄宿邯郸客栈的这一天,恰巧是:农历冬至,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里,诗人孤身一人,只有孤独的灯盏伴随着孤独的身影。诗人感到了寂寞凄婉,此时诗人想家了。可是诗人不直接说想家,而是想象着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己经深夜了,还在念叨着他这个出门在外的远行人现在干啥呢,显得真挚感人。
  2. 冬至,在唐朝是个跟春节差不多热闹的节日。我们的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气致极的一天,物极必反,也是阳气开始上升的一天,就象画一个门豆,它的终点也是它的始点,周而复始,又要万物复苏了。所以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

还有一个古人比较重视的节日,那就是九月初九重阳节。九,单数里最大,九九两阳数最大者相重,则阳气最旺盛。这天,人们都去爬山,吃年糕,寓为人往高处走,一年更比一年高,还在头上身上插上散着香气的茱萸,寓为避邪气。唐朝诗人王维也曾写诗写到: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信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莱萸少一人。这里借用了杜甫邯郸驿里逢冬至里的意思,也想象着在遥远的家乡,兄弟们爬山的时候,往头上插莱萸的时候,感叹缺少他这么一个人,往年咱们都是在一起登高望远的呀,兄弟之情跃然纸上。

可是现在,这两个节日都取消了,有的地方连春节都禁止放鞭炮了,随之而来却是进口节日的泛滥,什么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复活节…

是的,洋的,我们从来不反对。早在3000多年前成书的古代哲学《周易》开篇就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及在2500多年前的《诗经》上吟出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策略。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智慧和自信啊!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就是靠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懈地创造本民族的文化,同时又以厚德载物的宏大气魄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精髓,并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策略汇聚而成,汇聚成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为什么我们中午民族特色的节日越来越少或冷落了呢?追根溯源,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过去认为,凡是封建社会遗留下的东西,都是腐朽的,没落的,反动的东西,是禁锢束缚人民思想的枷锁,是毒害人民的大毒草,统统应该砸烂,打碎,结果在大改革的时候,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了出去。造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丢失,记住,是丢失,不是缺失,造成了近二代人对木民族文化的知之甚少和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自信。没有庄稼的地里最容易长野草。当我们打开门窗,面对蜂拥而至的外国文化,我们不知好坏,有的照单全收,还以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呢,而对本民族文化一再削减。就象猴子剥洋葱,最后也剩不下多少了。就拿春节不让放鞭炮来说吧,据说是怕引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2020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