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长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对面,理性观察)
图:网络,侵删
预告(长文,约6800字)
引言:
中国在全世界是唯一没有断代,有着悠久历史的强盛大国,纵观这五千多年来的历史,自三皇五帝到明代,这几千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不管在人文,还是国家力量方面,都远高于西方世界的发展。
西方还在茹毛饮血之时,我们东方早早地就开始进入青铜时代,直至蒙古国的开疆辟土,最广疆域可以追溯到蒙哥汗第三次西征,打败黑衣大食国和叙利亚,此时最大疆域为2400万平方公里。
但俗话说:"盛极必衰",蒙古国后分裂,再建立元朝,到后续的明代,这一时期,东方开始慢慢衰弱,而西方则开始进入大航海时代,正式为后来的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基础,可以考证的是,在1912年全盛时期的日不落帝国的疆域曾经达到3400万平方公里,它才是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那是什么让曾经"落后"的西方,自16世纪其开始奋起直追,后来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慢慢超过东方,直到如今,东方整体水平依旧"不敌"西方的发展?
我认为是——科学。
准确来说是,在当时的西方更快地出现了自然科学的开端,以及后续"继承者"们的积极维护与发展,才使得西方的整体发展,直到如今依旧强盛。
那么,当时科学时代的"开始"为什么会先出现在"落后"的西方,而不"强盛"的东方呢?
我在这里,仅以差不多同时期的西方(英国)代表牛顿,以及东方(中国)代表方以智为例,浅析这个原因。
01 世界"科学"时代的开端:西方有牛顿,东方有方以智
五四运动
首先,据考,我认为在东方(中国),科学时代是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而在西方(英国),我认为科学时代是自牛顿开始的。而牛顿可以说还是全世界乃至全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创者"(之一)。
牛顿是西方(英国)科学时代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集17世纪几乎所有自然科学和哲学学科于一身的"超级能人"。
牛顿不但在数学、天文学、力学、流体力学、光学、化学极大的建树,经典的牛顿三大定理,沿用至今,且在社会生活中,也是颇有"地位",不但任皇家学会主席长达25年,且任造币总监和局长的职位也长达31年。可以说,牛顿是个学术研究极其伟大,社会生活极其丰富的"伟人"。
而同在17世纪,也就是东方(中国)历史上正处于明末清初之时,也诞生了一位不可忽视的"能人",就是密之先生——方以智。
方以智
这位家学渊源的文人,位列"明末四公子"之一,一个典型的儒家学子却在自然科学和医学方面颇有建树,也是一位集文学、天文学、光学、生物学和医学于一体的"超级能人"。
方以智所著的《物理小识》,历时22年,全书用12卷,集天、历、风、雷、雨、阳、地、占候、人身、医药、饮食、衣服、金石、器用、草木、鸟兽、鬼神方术、异事等多达18类,在现在看来,似乎可以算作是中国近代科学的百科式的"开端"之书。
当以这本书的内容看来,可以说,方以智算是东方(中国)科学时代的开创者之一,但可惜的是,这本巨著,在当时由于作者本人身份的"禁忌",以及社会大环境等种种原因,并未广泛传播开来,否则或许东方(中国)的科学时代的开端,很可能就不会推迟到几百年后的"五四"运动才真正开始了。
但其实在17世纪的西方,也是处于一个巨大的社会变革之中,那为什么牛顿可以在动荡的西方(英国)开创科学时代,而方以智却不能在战乱中也开启东方(中国)的科学时代呢?
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浅析一下。
02 中、西方大背景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第一个方面,我认为是与当时东、西方,一个是处于"上升"的社会变革中,一个则处于"下降"的战乱动荡中有很大的关系。
"上升"的西方,激荡的社会变革
在16世纪以前,物产匮乏的西方处于一个"黑暗"时期,从第一次接触香料、瓷器、丝绸这些"神秘"东方的特产以来,西方人民就毫不犹豫地"爱上"了,但此时这些物产的来源,这条“唯一”可到达的"商路",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垄断,以当时最"奢侈"的瓷器为例,一件在东方(中国)的普通瓷器只要运到西方,价格就可以翻到六倍以上还不止,如此丰厚的利润却长期被人垄断,西方人不管出于“利益”还是“爱好”,自然是眼红不已的。
于是,大概从葡萄牙支持的达·伽马,第一次开辟了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直达印度的新航路开始,从而开启了使后来西方得到大发展的"大航海"时代,就此可以说,整个西方从此走上了"上升"强盛之路。
而期间,由此带来的西方激荡社会变革,也为随后踩着葡、西、荷时代肩膀而崛起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因为当时的西方开始慢慢强盛起来,物质也开始进一步丰盛,使得各个国家都有富余的"财产"和精神开始关心社会人文的发展,西方以人为本的普遍基础教育也由此开始。
各种学校的建立,以及国家的支持,使得牛顿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也是因为开放的"教育理念",使得拥有庞大"好奇心"的牛顿,得以在以神学和拉丁语学为主的剑桥大学,学到很多"杂学",包括牛顿后来有巨大影响的数学、力学和光学都是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下,得以"研习"。
而牛顿就是处于这么一个"巨变"的17世纪,凭借着这个"上升"而富饶,开放的社会大环境带来的"福利",以及自身的努力,这才成就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科学时代的"开创者"。
"下降"的东方,剧烈的战乱动荡
而同一时期,反观东方(中国),此时的东方正处于剧烈的战乱动荡时期,元朝的建立到明朝的推翻,再到后来的满人入关,清朝的建立,海那边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开始因为大航海时代的逐渐"强盛"的西方诸国,而渐渐衰落,陷入战乱,此时的整个东方都出于十分混乱的状态。
权利的更迭,在东方一向是血泪斑斑,尤其期间异族权利的变更,更是一部血腥的杀戮史。
虽前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但其最终的目的,并未给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带来更好的发展,反而可以说,或许是因为这七次下西洋的"散财"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明朝的后续发展,从而导致了明朝灭亡的速度加快。
郑和七下西洋图
而方以智正处于明末这个极为剧烈动荡的战乱时期,即使他贵为官宦人家,其祖父和父亲都是明代名士,本人也考取过进士,当过一段时间翰林院"检讨",可谓是有钱有权,应该是有好好"研究"的精力和物质基础的,但他却是只能在后续颠沛流离的逃亡(游历)生活中,才开始陆陆续续进行"科学"的学习和研究。
此时,自李自成"叩开"大明朝大门开始,方以智被迫先逃到南京一代,后又被南明王朝迫害,不得不改名换姓,逃出南京,开始了一段极长的流浪生活,直至清军入关,他开始"反清复明"(有一说,他就是"天地会"的开创者,也是陈近南的原型),后来又不得不做了和尚,以逃避追捕,直至晚年才回到家乡,但最后还是被清军抓捕,最后死于途中。
而这本《物理小识》则是后来方以智的次子,陆续编撰而成的。
物理小识内容
可以说,即使方以智本人是多么地惊艳才绝,也难以抵抗当时东方(中国)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混乱不堪,没有安稳,向上的大环境,即使方以智凭借自身的努力,还是经过研究,从而留下了这么一份宝贵的"科学"财富,但环境使然,还是无法为当时的东方(中国)开创科学时代。
由此东、西方社会大环境的对比可以看出,一个"好"的大环境,对于科学时代的"开始"和发展是多么重要。
03个人成长对科学时代开始和发展的影响:
第二点,我认为,以牛顿和方以智为例,个人成长经历与科学时代的开始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先苦后甜的牛顿
1643年牛顿出生在林肯郡伍尔兹索普小镇,是个纯粹的农家子,早产儿,以及遗腹子,三岁时,母亲就离开他改嫁,把他留给了外祖母抚养。
但庆幸的是,在那个时代,由于大航海时代的积累,英国经过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发展,基础教育逐渐开始普及全民,所以身为穷困农家子的牛顿这才得以入读公立学校,开始受教育。
12岁牛顿继续入读格兰瑟姆王国中学,却在16岁时不得不回家务农,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英国很多学校,包括牛顿入学的这所中学,都以欺负"差生"为乐,所以或许可以这么说,牛顿是为了不被欺负,但也有可能是基于本人的上进心,他在期间发奋读书,终于成为"尖子"的那一部分,也因此,在母亲让其回家当农民时,校长亨利挺身而出,说服了他母亲,这也成为了牛顿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之一。
1661年牛顿成功考入剑桥三一学院,开始学习,也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此时的牛顿,遇上了一位十分开明的好导师,并不强迫他学习当时以神学和拉丁文为主的传统课程,而是以开放地态度,让牛顿自己学习感兴趣的课程。
剑桥三一学院
其中,让牛顿得以在1668年之前都能安心学习、研究的原因,还属当时"富有"的英国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且由于牛顿优异的成绩,决定授予他公费生的待遇(相当于今天西方的全额助学金)。
这是个很重要的点,因为只有让一个人"衣食无忧",没有为现世所累的“牵绊”,他才可能全心全意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可以说,正是这个"制度"才使得牛顿后来在各个科学领域上有所建树。
此后,牛顿的"兴趣"越发广泛,研究也越发"顺利",22岁时,牛顿就提出了关于光的色散现象,后来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三大力学定理,微积分的"曲折"发明,以及在天文学、化学上的种种研究发现,正是这些众多领域的许多研究发现,才使得牛顿真正成为了全世界科学时代的开创者(之一)。
先甜后苦的方以智
与农家子牛顿相比,1611年方以智出生在江南省安庆府桐城县的士大夫家庭中,则是个不折不扣的世家大族子弟,在那个时代天生就是"贵人"。
其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当时的名士,其父方孔炤,更是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在崇祯朝时,官至湖广巡抚,本人精通医学、地理和军事,并且较早地接触西学,主张研习经世致用的知识,著有《周易时论》、《全边略记》等,所以在方以智幼时启蒙时期,和后续的成人中的成长时期,得到的教育在当时的社会都属顶尖,也为后来方以智涉及的广泛学科领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据传,此乃姑姑方维仪
方以智从小生活在母亲和姑姑方维仪的教育之下,姑姑是明大理少卿方大镇之女,姚孙棨之妻,是当时有名的女诗人。年少还曾随父宦游,至四川、福宁、河北、京师等地,既见识了名山大川,还游历了京华胜地,西洋之书更是"唾手可得"。
家学渊源之下,授业恩师更是当时顶尖之人,比如:恩师之一的白瑜,长于词赋经史,也崇尚实学;而另一位恩师傅海峰,则是当时的名医。
家中所藏书之地,是被誉为"两间皆字海,一尽始羲皇"的稽古堂。
可以说,在求学这段时间,对比起来,方以智比起牛顿的学习环境和背后的教育资源来说,好得如天上、人间一般。
或许正应了这句:"盛极必衰",就在1640年,方以智成功考取进士,得入翰林院为"检讨"之后,他的命运就开始直转极下,1644年李自成攻入,崇祯帝自缢,方以智开始了日后的颠沛流离的逃亡之旅。
直至后来起起伏伏,改名换姓,流亡各处,创立反清复明的"天地会",到后来被迫入寺为僧,流亡多载,终得回归家乡,但还是被清军抓到,后来在途中身亡。
由此对比牛顿和方以智的个人成长经历,可以看出,其个人"命运"的起伏,对后续开创科学时代和发展的影响是颇为巨大的。
试想,如果牛顿不是出于当时的开始实行基础教育的英国,而是前一点的时期,身为农家子的牛顿,是根本不可能得到上学的机会的,更不要说后来的继续深造学习,那么就不可能开创后来的科学时代了。
同样,如果方以智不是出于明末清初那个动荡的战乱时期,早一点的话,以他的家学渊源和本人的聪明才智,或许真的可以让当时的东方(中国)开始科学时代,。
03 东、西方科学研究思想和方法论的不同,对科学时代开始和发展的影响
最后一点,我认为,以牛顿和方以智为例,其实影响东、西方科学时代开始和发展的最重要原因,还是东、西方科学研究根本思想和使用方法论的差异,从而产生了西方科学时代开始早于东方的根本原因。
被神学影响的图书馆
神学影响西方,"实验"影响科学研究
神学作为西方"最重要"的宗教思想,在长久以来,对西方的影响颇深,但经历悠久的发展之后,被分裂为多个教派,于是对西方个人的钳制和深入影响就"小"了很多,而且后来,神学被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发展之后,其"神"性的影响就更小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牛顿在早期求学时,虽必须学习"神学",但本人并未被影响很深的原因。
因为影响较小,所以牛顿在后续求学时,学习的学科,涉猎的领域越多,牛顿越发坚定自身的唯物主义,为后续深入研究各个学科,奠定了思想的基础。
最重要的是,牛顿本人是个"个人主义"者,他不轻易信书本上的结论,而是喜欢使用实验和数学计算验证前人的看法,从而得出属于自己的结果。
即使面对权威,例如:牛顿某一段时期对光学产生兴趣,他开始阅读笛卡尔的著作时,他也不先"相信"其结论,而是自己去做实验,由此获得结论这才认证书上的这条结论。
色散实验
也正是如此,在他22岁这年,就是因为基于笛卡尔的假说,自己用三菱镜做实验,得出光的色散,从而推翻了笛卡尔关于"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率是不同的"原理。
可以说自他之后的广大"科学家"们,由此,开始全面使用这种方式:严谨的实验和"完整"的试验记录,以及"科学"的方法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实验"一法,虽不是从牛顿开始的,但是自牛顿开始,科学时代的开始和发展,此法就完全成为科学研究的"固定"方法(之一)了。
儒学"控制"东方,"唯心"影响科学研究
而在东方(中国),由于儒学的源远流长,为几千年来历代的主流思想,这种极为重视“思想”,重视前贤言论的学派,经过多代的发展之后,几乎完全"局限"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发散的“自由”。
尤其是家学渊源的世家大族们的基本思想,即使方以智的祖父、外祖父、姑姑、父亲等都是持"开放"态度之人,接触西洋之书也很早、很广,但是多年来的儒学教育,以及后来的"唯心"之学(心学)已深入方以智的思想。
即使后来,方以智在“初期”,提出了世界的物质性、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性,以及"运动"不灭等今天看起来颇为"科学"的结论,但其实,这些问题都流于"表面",没有经过实际的"实验"(操作),准确来说,这些结论,在当时是带有哲学性的,算是一种继承和发扬了前贤们早已"得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然后才"顺势"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即使这些结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的,但是,这种只靠"想",或者在前人的基础上顺势"补充"的方法,对于"科学"来说,是不够的。
但是,到了后期,他的思想在集成《物理小识》之书时,有了很大的转变,例如:他开始极力倡导科学的实验方法,还在书中明确提出了"质测之学",注意深入对各种事物进行"系统"地观察,还经常到生产实际中去"体会"各种不同之处,绝不先入为主。
雨后彩虹
例如:在《物理小识》中有一段,方以智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色散现象做出了总结,他用自然晶体的三菱镜把白光分成了五色,也由此认识到雨后彩虹、日照下的瀑布、五色之云等等都是自然白光的色散现象。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东方(中国)科学时代的"萌芽"开始,但可惜的是,此结论十分零散,属于经验性的知识,且缺乏总结性的定量(多次)"实验"分析。所以,东方(中国)的科学时代始终难以真正开始和发展起来。
以上,这就是为什么东方(中国)科学时代的开始和发展,要晚西方如此多年的根本原因,没有"系统",何成"发展"。
在这里要说一点,其实在牛顿之前,做三菱镜实验之后,产生的色散现象不是没有人发现,比如:胡克观察之后,认为红色是被浓缩的光,而紫色是被稀释的光;笛卡尔则认为颜色的光,是光经由眼修改后产生的视觉效果等等。
可他们发现了色散现象之后,却都没有一个真正的系统解释,或者即使解释出来的言语,也十分含糊、混乱,只有牛顿,他才真正系统地给出了一个关于色散现象最好的解释。
由此看出,这就是为什么牛顿才是科学时代的开创者,而不是笛卡尔或者方以智等其他什么人。
总结:
以上,就是本人对以牛顿和方以智为东、西方代表,对当时科学时代的"开始",为什么在"落后"的西方,而不"强盛"的东方的三点浅见。
虽然我从东、西方当时的大时代背景的"上升"、"下降"的差异和牛顿、方以智两人几乎相反的个人成长经历和东、西方根本的科学研究思想和方法论的不同,这三个方面,分别对比了东、西方对科学时代开始和发展的影响,和带来的后果,但是这些都只是以我作为后人的视角,从绚烂多姿的历史长河中抓取的一点"波澜",来以此提出一点小小个人想法。
诚然,作为中国人,我十分为方以智可惜,他和他的《物理小识》本该在历史上大放光芒,如果在当时得到重视,极大范围地传播开来的话,或许至少也可以让东方(中国)的科学时代开始和发展,早一些,不必等到"五四"运动才开始“萌芽”,或许,之后那段"黑暗而屈辱"的历史就不会如此发展下去了。
但历史就是历史,至今使用的牛顿三大定律,依旧是全世界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他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牛顿始终是我心中最佩服的人(之一)。
愿科学的光芒,永远耀世。
讨论:
大家认为要是当年科学时代在东方(中国)开始和发展,到现在我们会怎么样?
以及大家还知道那些十分重要的,被"遗忘"的著作吗?
欢迎和我讨论。
参考:《物理小识》
《牛顿传》
《海上帝国》
《方以智始末考》
《历代科学发展史大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95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