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中国的瑰宝,更是世界的两大古建筑奇迹。地势云冈石窟位于我国北魏都城山西大同(古称"平城")以西约三十里处。广袤高原地区于此地如带状般沉陷,形成武周川溪谷,其北岸有高约百尺的断崖。此断崖由平面层状砂岩构成,非常适合雕刻,所以从北魏时期起凿出众多石窟。溪谷两崖相距七八百米,其间或成耕地,细小河川流过其中央。云冈堡村落大半已荒废,横卧在断崖石窟之下,残垣断壁,景象颇寂寞荒凉。今天,我们就从石窟地势和筑造规模上,论证云冈、龙门两大石窟的开凿年代。
云冈石窟
石窟的地势
北魏迁都洛阳,龙门距洛阳城南约四十里,嵩山山脉纵向丘陵于此地出现缝隙,伊水流经其间,龙门正当彼处。河川两岸成峭壁,相距一二百米许,呈一大石门状,故名曰"龙门",又称"伊阙"。此断崖由黑色大理石构成,也适合雕凿,所以自北魏至隋唐年间频繁开凿石窟。两崖皆露出山岩,左有潜溪寺,右有香山寺。
古柏老树中楼阁殿宇参差隐约可见,伊水清流直流其下,风光明媚,不复云冈之荒凉可比拟。说来云冈距平城三十里,龙门亦相去洛阳四十里,皆在都城附近,共有适于雕凿之断崖,皆动员当时名工巧匠,充分发挥其技艺,建成世界级之伟大工程并遗留后世,可谓奇迹。
龙门石窟远景
石窟状况云冈因岩壁状况大体可分为三区。每区各以小山谷为界,第一区位于东面,其东端有二石窟,所以命名第一窟,第二窟。其西端有重要之二窟,命名为第三窟,第四窟。第三窟内刻有大型三尊佛,据认为是隋代作品。
第二区位于中央石佛寺境内,有九处重要石窟,即自第五窟至第十三窟。第五,第六窟前有大型四层建筑,第七窟前有三层楼阁。
第三区位于西面,其重要者有七,即第十四窟至第二十窟。第二十窟前面早已崩塌,露出巨大之三尊佛。此大佛以西不知有数百大小佛龛,大部破损,无可观者。
临近西端有一洞,内部刻塔形,颇引人注目。两岸崖壁凿有数万石窟,重要者悉在左(西)岸。此左岸大体可分为两区。
龙门石窟
北面从潜溪寺所在之处到摩崖石刻三尊佛附近为一区,其重要者有该寺境内之四窟,即第一窟至第四窟。其第三窟即所谓宾阳洞。寺以南有大小数百个佛龛,然值得关注者不过为第五窟(敬善寺洞)与第七窟。此处以南约一百米岩质不好,所以不存在可观洞窟。
渡口附近以南地区属南区,其重要者为第七窟至第二十二窟。第十九窟为唐代大佛洞,第二十窟为所谓北魏老君洞。由此向南有众多佛龛,然多被破坏,完整保存的很少。
云冈石窟
石窟的筑造规模
云冈石窟较之龙门石窟规模大者为多。云冈石窟最早建成的五大窟佛像皆高四十尺至四十五尺,故可想见容纳佛像之石窟之宏大。尤以石佛寺境内第五窟石佛坐像最为雄伟,盖属中国现存最大雕像。其高约五十五尺,两膝直径五十一尺八寸,足长十五尺三寸,手中指长七尺九寸五分。以其之大,故容此大佛之石窟高七十二尺,进深五十八尺四寸。另外,该境内第十三窟之本尊弥勒交叉两足倚坐像高约五十尺。此类大石窟四壁、穹顶雕满众多佛龛、千体佛、飞天、花草图纹作为装饰。
云冈石窟佛像
云冈佛龛中最为精美可称典范者是石佛寺境内第六窟,面阔四十六尺一寸,进深四十六尺八寸,佛龛更于背面挖进十三尺二寸,正中分两层,刻四面佛,四壁大体排刻三层佛龛,以精美飞天、忍冬、唐草、人物等雕刻图纹作为装饰,其手法之精巧,意趣之丰富,实可惊叹。
第七至第十三窟各窟则或刻奇异柱楹、斗拱、蓦股、屋顶,或雕富于变化之各种纵横纹饰,充分发挥北魏艺术家变化无穷之技巧。
规模更大者乃第三窟,据推想为隋代所作,可惜工程半途而废。如今内殿广宽约一百三十尺,进深含凿进后壁深度为四十余尺,内部雕刻巨大的三尊佛。本尊为倚坐像,高约三十尺(自足背起)。
云冈石窟美景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开凿年代
因缺乏有关云冈石窟开凿年代的参考书籍,所以无法正确回答此问题,然而我们可以根据《山西通志》里面的记载大体判断云冈石窟的建造年代:
灵岩寺在城西武州塞后,魏高宗时僧昙曜白帝凿石壁开窟,五所镌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绝一世。
可知云冈石窟大概开凿于北魏高宗文成皇帝(公元452年-465年)时期,距今约一千五百多年前。我国考古学家调查云冈石窟,从其形制、开凿手法判断,认为其年代最久的石窟是从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之五处大石窟。第十六窟有高约四十尺之立佛像;第十七窟有高约四十五尺之弥勒佛像;第十八窟有高约四十五尺之立像;第十九窟有高约四十五尺之坐佛像;第二十窟前面遭破坏,大坐像露出,膝部以下埋没土中。从膝上至头顶高度约有三十三尺。因此开凿当年至少有四十五尺左右。魏高宗时期的高僧昙曜所凿五处石窟应该就是指上述这五尊石窟,最高七十尺。
北魏高僧昙曜:开凿了云冈五大窟
而石佛寺境内石窟佛像装饰手法较之前者,年代似略居后,故第三区石窟恐先建成,第二区石窟继而渐次开凿。其他成千上百个大小佛龛皆于北魏时代所建,唯第三窟之巨大三尊佛,其面相,衣纹样式与其他北魏时代佛像颇不同,显示出略有进步的迹象,然而尚未达至唐代水平,所以当属隋代作品。
云冈石窟无一刻铭可确证其建造年代,而龙门石窟大抵刻有年代,年代刻铭最为古老的是第二十一石窟(老君洞)之"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478年),晚于云冈五大石窟约二十年。老君洞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所建,其开凿时间应比该刻铭时间早几年。
云冈第一窟第二窟
其他石窟于北魏、东魏、北齐、隋唐时代次第建成,即属北魏时代者为第三窟(宾阳洞)、第十三窟(俗称莲花洞)、第十四窟、第十五窟(北魏开凿,在唐代改刻)、第十七窟(俗称魏宇窟)、第十八窟(北魏开凿,在唐代改刻)、第二十窟(俗称药方洞)、第二十窟(老君洞) ;属东魏时代者为第二窟、第四窟;属唐代者为第一窟、第五窟(敬善寺洞)、第六窟(摩崖洞)、第七窟、第八窟(渡口附近)、第九窟(俗称万佛洞)、第十窟(俗称跪狮窟)、第十一窟、第十二窟 (俗称大洞)、第十六窟(俗称破洞)、第十九窟(大佛洞)等。此外,其他唐代石窟在河川两崖壁上也极多。
云冈第三窟,云冈石窟里最大的石窟
总结,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得知云冈石窟除第三窟外都是属于北魏时代所建,而龙门石窟则网罗北魏、东魏、北齐、隋唐时代所建石窟,且年代可确证,所以作为研究对象最有价值。
图文作者:公子寻,欢迎阅读关注。请勿抄袭!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疑问,我会立即处理。
参考文献:
《山西通志》
《中国古建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89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