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是 自 驾 地 理 的 第 252 篇 原 创 主 文-
畹町,是个温柔的名字,但你可知道,这却是祖国西南边陲一座袖珍小镇的称呼。
畹町镇,图by道行天下
在想象中,畹町镇是“太阳当顶的地方”,与缅甸九谷市相邻,有着异域的风情、婉约的姿色。
不过畹町还是个神奇的地方,能从全国最小的边境城镇华丽转身成为国家级口岸。
畹町口岸,图by自娱自摄
畹町,是怎么做到的?
一、小城故事
2006年历时3个月的“云南十大名镇”评选活动揭晓,畹町荣膺十个名镇之列,但是不同于众多千篇一律的内地小镇,它确实太小了,全镇总人口仅为10000多人。
窄窄的街道,冷清的店铺,懒洋洋的居民,所以将畹町看成一壶陈酿是再好不过了。
融合了佛教的塔建艺术与印缅的清真式风格的畹町建筑。图by攀西摄影
畹町是座英雄城市,与缅甸一河相隔的它经历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也经历过边贸从红火到冷清,尝过了各种大起大落。
但不可否认的是,畹町是公认的抗战名镇,曾与滇缅公路、南洋机工、远征军、盟军、史迪威公路一起名扬世界。
滇缅、中印公路交汇点。图byxchyld
它的历史最远可追溯到汉代,根据史料的记载,西汉时期属神秘的“哀牢国”管辖,东汉时属永昌郡,唐归南诏,宋归大理,元属大理金齿等宣慰司,明清分属遮放副宣抚司和勐卯安抚司。
只不过在1920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荒野之地,一条羊肠小道就是通往境外的“驿道”,当时畹町河边的一间破茅草屋便是供过往商贩歇脚的“驿站”。
直到1928年芒市土司修建了芒市到畹町的公路,这里才逐渐有了人家,而真正热闹起来是在1938年,“用手指抠出来”的滇缅公路全线通车。
滇缅公路通车典礼在畹町桥头举行。图by德宏史志
“七·七”事变后,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但随着日本攻陷华东、华南、各大口岸、国际交通运输路线,药品、武器等援华物资无法运抵中国。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驻守在北平宛平卢沟桥上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士兵。图by国家人文历史
当时,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就提出应立即开辟新的陆上国际交通运输线,这一刚需催生出彪炳史册的滇缅公路。
作为当时中方一侧的终点,畹町成为了我国唯一的陆路国际交通要冲,每天有成百上千辆军车将货物从这里运往内地,几十万中国远征军也是从此出入国境。
1942年中国远征军从此出国。图by德宏史志
而同时修建的畹町桥则是滇缅公路上唯一的界河桥,这座桥成了当时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国际交通口岸。
滇缅公路建成后,大量的国际物资就通过畹町桥进入中国,并沿着深藏于深山密林中那条蜿蜒的简易公路通往昆明、重庆等地。
畹町旧桥,图by自娱自摄
今天的畹町桥,是1993年为了适应发展中缅双方在旧桥旁合资共建的,一座通行能力更强的钢筋水泥桥。
一边是鲜艳的五星红旗猎猎招展,另一边则是缅甸人的木屐杂沓作响,桥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桥下潮声依旧,簇拥着西坠的夕阳。
畹町桥新貌,图by自娱自摄
在1945年,当滇西抗战取得胜利之际,另一条国际交通线——中印公路建成通车,这条路线正巧与滇缅公路有个交汇处,那就是畹町镇。
滇缅、中印公路路线图。图by《中国自驾地理》
二、我国曾经最小的县级市
1950年,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把五星红旗插在了畹町桥上,标志着这颗大西南的明珠和平解放。
次年畹町口岸建设成立,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1952年为担起进出口贸易的重任,经政府院批准,畹町升格为县级畹町镇,同年成为首批国家一类口岸。
云南边境口岸体系,红色为国家一类口岸,绿色为二类口岸。图by《中国自驾地理》
由于滇缅公路的繁忙与重要性,使得畹町从一个蛮荒之地一跃成为东南亚各国商人眼中的“商机”,他们千里迢迢穿过深山密林,冒着瘴气来到此地。以这里为中心,将货物销往中国各地,由于商贾云集,中央银行这里设置了畹町分行,就连香港渣打银行、美国花旗银行都来了。
中央银行旧址,图by云南国防在线
这场机遇让畹町这个弹丸之地空前繁华,于是就有人叫它“小香港”,也有的称它“小深圳”。
33年后畹町镇再度坐上“升职火箭”,撤镇建市,成为全国面积最小的县级市,那时候无疑是畹町市最美的花样年华。
行人稀少的畹町街道,图by桃花岛
正因为畹町成了市级单位,当时在这里可以买到美国、日本、尼泊尔等国的首饰、工艺品等,我国的日用百货等大量从它这出口,缅甸的木材等也一批批涌进中国。
于是在1992年,畹町市成为了我国十四座沿边开放城市之一。
我国十四座沿边开放城市,图by《中国自驾地理》
然而底子薄终究是隐患,1999年就是因为面积太小、人口太少,畹町市被撤销并入了老邻居瑞丽市。
如同潮汐一般,曾经充斥着各地商品的街道上,一度变得空前宁静,即便是熙熙攘攘的畹町桥,除了偶尔有几个边民徐徐通过,就只有为数不多的游客在这拍照留念。
河的两边都很安静,图bycdefgablj
三、文化山城
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小山城”畹町就是多种民族文化的交融汇集点。
畹町名镇牌坊,图byxchyld
它演绎过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谱写过“生命线”上抗战的壮美史诗,高奏过边贸小镇变身边贸中心的凯歌,在中缅边境传颂着友好交往佳话,而这就是边关文化。
“十里青山半入城”这句诗用在畹町身上也适合,它处在畹町河谷里,面前是畹町河,中间为城市带,背后靠着十里青山。
航拍畹町城,图by畹町镇人民政府
所以在畹町,爬坡登山最常见,也就造成了这里的人出到外面走路速度都比一般人要快,遇到有人不解“怎么这么会走?”的时候,总能听到的回答就是:“我来自山城!”。
不过山城的生活似乎没有想象中单调,常生于大山深处的木棉花在畹町却是随处可见,像极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如果被坠落的大红花砸到,说不定还会有种鸿运当头的幸运感。
木棉花,图by阿曼
畹町河,这里的人民亲切称之为母亲河,在这里每年都有中缅两国的青年志愿者开展“保护母亲河”活动,让小鱼小虾能自由地在中缅界河中游弋嬉戏。
河对岸左边是缅甸九谷镇,右边是畹町。图by桃花岛
畹町是15个民族和谐共处的新边关,就犹如15多鲜花紧紧簇拥在一起,傣族的温柔而细腻、景颇族的直爽豪迈、德昂族的勤劳朴实......
不同民族间折射出诸多妙趣横生的文化元素,除了传统的泼水节等节日,这里的人还保留着独特的洞秧舞。
畹町泼水节,图by德宏团结报
地处畹町西南面8公里处就有一个傣族村寨——弄片,这里是傣族风情最集中的展示地,寺院就是村里最有特色的建筑。
傣族人信奉小乘佛教,所以坐落在畹町的鹦鹉塔及其神话传说在全国及东南亚信奉小乘佛教的群众中就有较大影响。
黄昏鹦鹉塔,图by畹町
而如果你想尝试一下“坐上秋千,轻轻一荡,就出了国”,那么“一寨两国”的银井村就值得你了解一下。
村寨住着的是中缅两国的傣族居民,国界线在寨中央蜿蜒,东北侧为中方的银井村,西南侧为缅方芒秀寨,中国人和缅甸人和谐共处,所以在这里坐上秋千荡几下就算出了一趟国。
一半中国,一半缅甸,图by自娱自摄
畹町是座宁静安祥的城镇,如果你能来到这里,在阳光的普照下,俯瞰这座美丽的城市,瞭望畹町桥上熙来熙往的人群,瞻仰国门前冉冉升起的国旗,你会觉得这里是多么的宁静而又温暖,那是因为它是太阳当顶的地方。
途经畹町的路书,手绘地图制作@《中国自驾地理》
点此查看详细路书:踏上滇缅边境线,探寻中国的热带秘境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来源/公号:中国自驾地理
想了解更多自驾资讯,欢迎关注公众号:自驾地理,对话框回复“入群”
更多精彩内容/线路,欢迎戳左下方的“了解更多”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5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