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阅读”,无论父母是否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持功利心,都不得不承认阅读对“应试教育”也好,对“素质教育”也罢,都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
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便很多父母都非常的重视孩子的阅读,会买很多的书给孩子,会要求孩子看很多“好”书,但是他们跟多的时候关注的点是孩子有没有在“看”,至于孩子是怎么看的、看懂了多少、收获了多少等等问题要么没有关注,要么不知道如何关注。
所以尽管自己的孩子也在看书,但是我们总是会觉得好像没有什么“效果”,而且如果你有留意的话,就会遇到很多诸如这样的问题:
1、孩子不喜欢看名著只喜欢看XXX这样的书,怎么做才能让他喜欢看名著?
2、孩子看了很多书,但是作文还是写不好,阅读理解也丢分严重,怎么办?
……
这真的是一个挺普遍的也挺令父母头疼的问题,尤其是绝大多数父母在这方面的确没有太多的经验,最关键的是:
1、自身也并不太喜欢阅读;
2、尽管也阅读,但是随意性很大、目的性不强,所以有效的经验分享比较少;
3、偏应试的阅读技巧、阅读方法知之甚少,即便是自学后教给孩子依旧很难见效。
说到底就是很多父母只是知道应该读,但是对如何读确实是没有太多的办法,甚至很多父母只是简单地知道“读书好”,但是具体是如何实现这个“好”的,确实说不清楚。
这种情况下对父母来说就非常需要一种能够有效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质量的方法,而且这个方法还不能太难、太专业了,是一种绝大多数父母都能够做得到的方法。
我今天就来分享一个我这些年来总结的一种“不专业”但是却是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它对父母文化水平的要求、能力的要求并不高,唯一的要求就是需要你去鼓励孩子,然后在一些具体的操作上陪伴孩子一段时间去培养习惯。
1、从兴趣入手,不要纠结“名著”
同样为人父母,我跟很多父母都一样,都特别希望早日看到孩子能够安静地坐在或者倚在那里手捧着经典名著细细品读。
然而现实却是孩子可能对漫画、科幻、悬疑、地理、动物等等类型的书籍更加感兴趣,反而在读名著的时候非常痛苦。
这种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表现的都会非常突出。
其实大可不必纠结,孩子喜欢读只要这本书的内容没有什么不良信息,那就让孩子去读就好了,这个过程他能够享受到读书的乐趣,能够培养出阅读的习惯,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知识”不是只能从“文化课”,不只为“应试”而积累、学习的。
我记得我孩子在刚上学那几年最沉迷的两套书一套是《科学漫画植物大战僵尸》另一套是《查理九世》。很多人对我说不要让孩子看漫画,和这种“惊悚”的书籍,我其实也挺打鼓的。但是我曾经测试过,同样都是看书,这两类书孩子能够在哪里看得什么都不顾上,例如他可以一口气看上三四个小时,而看所谓的“必读书“却一会干这个,一会做那个,明显的坐不住。
所以后来我干脆就不管了——喜欢看你就看吧。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后来孩子还真的从这些书中学到的一些有用的知识,甚至还会应用到生活中,你问他从哪学的,他会很清楚的告诉你是从那些书上……
当孩子读了所谓的很多“闲书”之后,他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基本上已经养成了,对于“阅读”的本身他自己是享受的。
其实孩子的兴趣是会转移的,当他把那些书看完了之后又迷上了一些科技类的,而再后又沉迷于推理故事一段时间,但是最终孩子突然有一天就自己去拿起我早就准备好而且是曾经天天盼着它能够读的书认真地去看了……
这种变化是顺其自然的变化,我承认这期间我也曾经焦虑、担心过,而我唯一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告诉孩子“多读书、读各种书”……
2、营造阅读的氛围
提到阅读氛围,很多人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父母的以身作则——父母放下手机、关上电视、拿起书来跟孩子一起读,让孩子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去模仿、学习……
我认为还是太过理想了,现实中有一些父母是能够做到的,但是多数父母怕是真的很难坚持这么做的。
而我这里说的营造氛围,包括但是并不局限与这种方式——毕竟我说过了,我今天的建议都是绝大多数家长能够做得到的方式。
孩子上小学之后,我和孩子妈妈为了给孩子创造阅读环境,我们给孩子买了属于他的小书架、懒人沙发、懒人榻榻米、小桌板、小沙漏……给孩子开辟了专门的阅读区,而且在孩子常出现的地方——客厅、厕所门口(放在小书架上)、卧室、餐厅、沙发(也有小书架)都摆放上他喜欢看的书。
在家里我们没有刻意地去装作自己多么爱看书,但是我们会带着孩子去一些阅读休闲书店、去新华书店,在哪中安静的氛围内一起看看书,看看自己随便想看的书。
是的,我们尽管没有太多的去“以身作则”,但是我们却给他看到了很多人其实在享受阅读、热爱阅读,在那个环境中,他也觉得自己是那样的人。
所以尽管本应该是活泼、淘气的年龄,本是话唠的孩子,在那里也会安静的看上一会儿书。
2、从“买书”做起
有很多父母对自己非常的抠门,但是对孩子的吃穿用度什么的毫不吝啬,其中在买书上就表现的尤为突出。
这么多年来我见过太多的家长只要别人说某本书好,然后她就会马上去买,也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够看得懂、是否爱看。即便明知道孩子不会看,也会安慰自己说“提前储备着”……
我不反对买书,因为事实上我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在今年的上半年我跟孩子大概的统计了一下,不算放在老人家的那些书,仅仅只是我们书房里的课外书就已经超过了1500多本。当然, 这其中会有一部分可能孩子永远也不会读的比较专业的书籍,那些是我和孩子妈妈的。
尽管我更觉得看电子书很方便,但是如果这本书真的好,我还是会再买一套纸质的。
而我给孩子买书是分了几种情况的:
一种是属于“必读书”那种书,这个就没什么好讲的了,直接我自己买就行了。
一种则是会让孩子去书店去看看的时候让他自己挑选的。
还有一种是我根据他某一段时间的兴趣来购买的。例如孩子喜欢冒险类书,那么当孩子看完了《查理九世》之后我又给他买了其他一些同类的书,然后还买的《纳尼亚传奇》、《哈利波特》等等,结果孩子大都也都看完了。
给孩子买书没问题,但是需要注意别一下给孩子太多了,尤其是明知买的书可能是孩子未必喜欢看的书……
我没说“借书”不是我反对借书,而是因为我家距离图书馆略远,所以我们去的不多,自然也就借阅的少一些了。如果条件允许,带孩子去图书馆读书、借书同样是非常好的培养阅读习惯的方式。
3、必要的“陪读”过程以及注意事项
我这里的陪读不是那种父母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式的陪读,尽管我们知道孩子小时候父母能够做到这样是非常有利于孩子培养阅读兴趣和锻炼阅读能力的,但是毕竟很多父母并不擅长此道。
我这里的建议是这样的:
如果孩子没上学,那么恐怕你还是需要尽可能地陪读一下的,因为这个阶段孩子的字词积累有限,而绘本这样的图多文字少如果没有引导是并不能发挥其原来价值的。
但是如果父母就是不会“读”怎么办呢?
很简单,让孩子告诉你他都看到了什么,让他猜都发生了什么,让孩子把所有的这些都表达出来就行,而我们只需要表扬和适当的启发一下即可。
如果孩子上小学了,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了,这个时候父母的陪读我的建议是让孩子总结或者复述他都看了什么,然后有什么样的想法,不用太过在意孩子是否有什么感悟、启发的,合适的时候就聊聊,如果父母也觉得没什么太值得聊的,那就耐心的听孩子讲完,然后一脸艳羡的告诉孩子真羡慕你有这个能力不但爱看书,还能记住这么多内容,然后鼓励孩子多给自己讲讲……
如果孩子再大一些例如小学高年了,这个阶段孩子无论如何都会去读一些比较有深度的书了,但是在理解上恐怕就会遇到一些困难——别说是孩子了,就算是我们看完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部电影……再去看看一些评论的时候我们可能都会觉得自己刚看完的都是假的……
孩子也是一个道理,他们看不懂、理解不了一些书的一些内容是很正常的。
那么怎么办呢?
我举一个例子:
如果你准备让孩子读一本名著,那么在读这本名著之前,请你先不要给孩子书看,而是先去整理一下关于作者、关于创作背景、关于时代背景、关于这本书中故事梗概以及一些经典的评价等等相关资料。
最好结合一些小视频或者图片,让孩子先建立起一个印象,有一个整体的认知,然后在去读。
这样的阅读效果会好很多很多!
这些东西去哪找?网上有很多,不是吗?
等孩子上了初中之后,这个时候如果孩子还没培养起来阅读的习惯就会非常麻烦了,毕竟这个阶段的学习压力太大了,时间成为了最大的敌人,而且孩子之前没有一个过渡往往是很难有读书的兴趣的。
那么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简单!
这种情况一定要跟老师配合配合——没错,其实小学阶段也是可以的,小学生和初中生绝大多数孩子对老师的话、老师的要求还是能够坚持去做的。所以自己搞不定的事情,一定别忘了拜托一下老师帮忙。
4、不动笔墨不读书
如果可以最好是从孩子一上学或者说是会写字之后就开始做这件事情。
小时候可能让孩子写个读后感什么的比较困难,但是让孩子圈出来描写好的、有趣的、不认识的字词什么的总是可以的吧?
等孩子大了之后可以尝试让孩子摘抄、批注或者是写写感受。
不必要求孩子必须写多少字,也不必在乎孩子写出来的东西多么的好,关键是要去做这些事情。
这两张截图是我孩子二年级时候看完一些文章写的感想,现在给孩子看看他自己都不愿意看,但是那个时候这已经算是他动脑子憋出来的了……
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就是这么点滴训练、积累起来的。
如能够鼓励孩子写写日记那就更好了。
上图是孩子的一篇日记中描写吃一种食物的感受片段,有点“用力过猛”了,但是可以看出来他是在努力把过去看过的、写过的、思考过的东西在进行一次整合尝试。
你能猜出来他写的是什么食物吗?
在不断积累和练习下,孩子从四五年级开始写作文就越来越好了,尤其是“考场作文”。在很多次考试作文得分在全校都是最高分。
尽管我们也上过辅导班,但是我坚信对他来说辅导班更多是教会了他如何把他已经会的、积累到的东西如何表述出来。而如果他没有积累、没有素材,上再多的辅导班又有何用呢?
5、一些必要的应试训练
一般我们讲“阅读”的时候大都讲我上面说的这种课外读物的阅读,但是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还有一种“阅读”是困扰很多大人、孩子的问题——阅读理解!
没错,就是考试时候做的那种。
一般来说一、二以及三年级的上半段这种阅读多以“客观题”为主,但是从那之后“主观题”的数量就会增加,而且难度会逐步增加。而随着年级的升高,不同文体的阅读理解也丰富了起来。
多数孩子的阅读理解丢分会比作文丢分更大。
有些父母或者老师会给孩子们讲解一些“答题公式”,但是我们往往会发现,孩子可以一字不差的默写出这些“公式”,但是当他们去做题的时候却完全不会运用……
没有好的办法,刷题吧!
给孩子买点阅读理解的书,这类书有很多,例如《黑马阅读》、《阅读80篇》、《阶梯阅读》、《读出好成绩》、《一本》等等。
父母有能力的可以辅导一下孩子,如果父母没有这个能力那么也没关系,坚持让孩子去做这样的练习,批改完之后可以让孩子去看看“标准答案”,去思考一下为何要这么回答,关键词有哪些。反复看看问题、答案和原文,只要坚持做下来孩子的能力一样可以明显提高。
特别提醒的是,如果仅仅是让孩子看完、做完就完事儿了,这种训练是不会太有价值的。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经验分享,我相信能够看到这里的家长都会认为上面的建议几乎是任何家长都能够做得到的。放心,这些方法在过去的几年里我都替大家尝试过了,可以说这是我在过去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实践经验总结。今天整理出来,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父母。
如果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或者觉得这样的难度太低了,还希望有更高难度的挑战,那么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47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