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由浙江大学财税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汇集每日财讯商情,邀请专家深度点评,配合财经小知识和延伸阅读,为您呈现有态度、有价值的新闻。
【每日金语】
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刘勰 《文心雕龙》
今日热点:
轰动全国的天津权健公司的保健品欺骗事件已经过去一年了,关于保健品的新闻仍然接连不断,且以负面新闻为主。今天,我们引用了一条从正面认识保健品的新闻。中国人为什么特别酷爱保健品,而且老人的酷爱程度最高?这个喜好来自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医以预防为主的“治未病”的医学思想。正规的保健品不具备医疗功能,却能增强人体机能,有利于健康。把“治未病”的思想推广开来。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此句出自《礼记》:“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有备无患”,应该是我们做任何事的信条。
【需求巨大、鼓励政策频出,共享停车为何仍不温不火?】
来源:中新经纬
住户白天外出时把车位出租出去,晚上回家又可以使用同一车位。类似这样的场景,即为“共享停车”。为解决停车难问题,盘活现有停车资源,近年来各个城市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共享停车。近日,北京交通委网站发布《关于推进本市停车设施有偿错时共享的指导意见》。除北京外,“共享停车”也逐渐在其它城市落地。上海、广州、南宁等地均发布文件鼓励推广共享停车。共享停车行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主要的难度在于,一是收集车位信息难度大;二是技术开发成本高;三是参与对象多且复杂,落地存在阻碍。不过,从长远来看,随着政策逐渐推进,或将帮助打破停车位“信息孤岛”的局面。
点评:昨天的《点石成金》谈到,从经济制度角度看,共享经济要突破市场经济体制约束还很困难,生产力水平、财产权制度和人的道德水平都没有达到资源共享的程度。这可能是“共享停车”不温不火的重要原因。资源利用“见缝插针”是共享经济的精髓,即闲置资源应该被充分利用。“共享停车”实行有偿错时共享,优先用于居住停车,是比较易于实施的一种共享经济方式,但实践效果却不尽人意,“共享停车”的“生意”比较冷清。如同其他共享经济方式一样,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共享停车”需要平台来经营。综合分析“共享停车”的难度,最关键的是信息流通。如果像网约车平台一样,把车与乘客的信息通过移动通讯连接起来,“共享停车”肯定会火起来的。
【“黑色星期五”接班“双11” 海外购市场混战连连】
来源:羊城晚报
“双11”创下的成交记录仿佛还在昨天,新的一波“剁手”又要来了。11月28日0点开始,以西方感恩节为龙头的海外市场“黑色星期五”(简称“黑五”)马上就要来袭了,开启大约一周左右的全球扫货风暴。在消费者传统的概念中,“双11”是大买特买的时段,“黑五”则带有海外购的特色。经过多年“黑五”的历练,国内消费者对于“黑五”逐步呈现出细分化的特色。海外购的主要商品也从美国、日本等主要货源地,拓展到更广泛的国家和地区。与海外市场“黑五”同步,国内主要电商也在瞄准“黑五”。 多家电商的动作均是全球直采、保税区直邮、包邮包税、百亿补贴等多重手段并用,专门针对“海外购”市场发力。
点评:网上购物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消费习惯。中国的“618”和“双十一”购物节刺激了消费,所使用的刺激手段却很“原始”——以降价为“诱饵”,让消费者“入套”。这种营销方式来自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超市模式。以美国为先导,超市以降低商品价格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曾经热闹一时的上海Costco超市开业被挤爆,是美国超市的低价模式再次在中国试水。再如,某廉价电商吸引下沉市场的消费者,营销业绩大增。但是,低价不等于低品质。随着消费升级,只靠廉价将难以“黏住”顾客。于是,商家采用各种推销方式。但快速发展之下,新推销方式直播带货中“质量门”“售后门”等事件也影响消费体验,给人们带来困扰。每次出现新的商业模式都是对商业监管的冲击。面对“主播带货”,相关监督和管理规则要跟上。
【中国机器人产业向中低端“魔咒”说“不”】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94.1亿美元,2014年—2019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12.3%。增长的背后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全球机器人产业低迷,市场增速仅有1%。而此前几年的增速一直是两位数。这一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虽然还是世界第一,但总体份额下降了3.7%。当前中国机器人市场仍存在诸多不足,机器人产业布局已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隐忧。对中低端“魔咒”说“不”,成为中国机器人发展的必经之路。而要提升高端机器人的份额,发力创新必不可少。智能化将是未来机器人发展的主流趋势。
点评:机器人概念的提出是在汽车成为产业时,距今已经有100多年了。机器人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它能否代替汽车成为制造业的主导产业?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诞生的汽车是能源技术进步的产物;产生于信息技术时代的机器人是智能技术进步的产物。机器人产业要成为主导产业,关键是人工智能要主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可以预见,机器人将不断提高模拟人的思维和行为能力。毋容置疑,它会给人的生活带来便利;而人们也担忧它会排挤人的工作。新技术挑战传统技术是技术革命的规律,人们会见怪不怪;机器人挑战人的工作岗位,人们则难以容忍。《点石成金》说过,不必杞人忧天。每一次新技术挑战都会产生新的经济发展机会;能否利用新机会取决于人的适应能力。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机器人拥有智能,而且未来的智能水平之高难以预估。如果有朝一日,机器人的思维和行为触及到伦理道德,人类如何激励和管理它?我们是否应该尽快开展对机器人的伦理道德的研究?
【中国已成全球第二大保健食品市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健康中国等大健康政策、人均收入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健康意识增强的背景下,社会整体对营养保健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保健食品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统计,2018年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市场规模约在4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保健食品市场。在近日举行的“2019中国营养食品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一位美国知名健康节目主持人指出,中国为世界贡献了很多宝贵财富,中医药便是其中之一。他认为,西方医疗保健往往会忽略预防的重要性,而“治未病”恰恰是中医文化的一大精髓。当前,美国医学界对于中医的接受程度已经越来越高,美国公众也在寻求中医的治疗方案。
点评:在中国,保健品的名声不太好。主要原因是保健品市场销售领域的骗子太多,被高价假货欺骗的人不在少数。其实,保健是事关人的健康的正能量行为,是保持和增进人们身心健康而采取的预防措施。它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鐾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这就是中医的主要思想——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治”,是治理或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恶化。世界银行针对中国慢性病做的调查称,今后20年,40岁以上人群的慢性病发病人数会增长三倍。现在,防大于治的健康理念慢慢深入人心。“健康中国”建设,不仅要治病,更要“治未病”,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和适当的卫生策略,降低慢性病给生命带来的影响。以中医理论为依托的保健品生产将会有一个美好的前景。但是,必须去伪存真,严防假冒和伪劣保健品对群众的危害。
(编写:许瑶佳 点评:侯若石)(中新经纬APP)
《点石成金》第242期。本栏目嘉宾观点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37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