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草莽皇帝石勒,自己是文盲,却是考试制度的先驱

草莽皇帝石勒,自己是文盲,却是考试制度的先驱



一个文盲不仅建了很多的学校,还发明了考试这一让人又爱又恨的考核方法。还有黄瓜这一叫法也与他有关。这就是草莽皇帝石勒。

西晋末年,这是个将近300年的分裂动乱时代。 这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大混乱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各民族大融合时期。

时势造英雄,在这样的时代中,众多的人物相继登场了,虽说都不是太长,但也是各领风骚几十年。

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也就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风云人物。

石勒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小时候由于战乱,生活困苦经常食不裹腹,竟然主动要求别人把他卖为奴隶。因为这样至少可以保证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成年后,受尽苦难的石勒深深感到在这种乱世,抱团打拼的重要性,因此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当了强盗。不久之后,在石勒的带领下,居然发展成了一支小有名气的小队伍。石勒这支小队伍共有18人,因此号称十八骑。

过了十几年,石勒的能力越来越强,队伍越来越大,几易其主后,实力再也不允许他给别人打工了,终于自己来当皇帝了。从奴隶到皇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正能量满满的励志故事!

难怪连近代的伟人,都夸奖他说:“两晋时出过一个马上皇帝石勒,他是一位很有军事统帅能力和政治远见的政治家。败后汉,灭前赵,擒刘矅,是个厉害的角色。”

俗话说,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石勒最终当上皇帝也不只是好勇斗狠那么简单。从他的一些事迹来看,非常善于从实践中学习,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一、吸取教训、善于从实践中学习

石勒出生在匈奴的部落之中,游牧民族生活条件恶劣,居无定所。在这样的环境中拼杀出来的人,最信奉的当然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所以,一开始石勒带兵征战中,也以手段残忍著称。经常几千几万的大屠杀。因此,引起了各方的恐慌,导致许多势力集团反对他。打了几次败仗以后,也慢慢的开始了反思。

一次军队攻下了邺城,石勒巡查时发现他手下的大将石虎,正在指挥人挖坑,边上是几千个俘虏。于是,石勒问石虎,这是干什么。石虎回答说,要将这些俘虏坑杀。

石勒就制止了他,说:“这些人都已经不反抗了,把他们杀了又有什么意义!”

而后,就作出了规定,不能杀降,也不要任意骚扰百姓。

这样做了以后,石勒的名声渐渐好了起来,少了许多死硬的对抗,归附他的人多了起来。




二、看人做事,有自己的一套标准

司马越带着西晋二十万军队来讨伐,结果却在期间病死了。于是,军中推西晋重臣王衍为主帅,率兵东下。结果,很快的被石勒击败,将王衍、司马济、司马范等一帮重臣、王爷的都给一锅端了。

当时,王衍名望很高,天下皆知,石勒也是对他相当的景仰。

于是就问他晋朝的一些事情。结果,王衍不但没有说出什么有见解,有高度的思想政见来,却是一味的撇清。说晋朝的事情都和他无关,当丞相也是被逼无奈而已。明显的,王衍贪生怕死,并且还劝说石勒称帝。

这让石勒大失所望,于是大骂王衍,:“你年少时就当了官,现在更是担当大任,还居然说都和你没关系。这个天下败坏成这样子,就是象你这样不负责任的人造成的。”

倒是司马范有骨气,坚强不屈的作风让石勒很是佩服。后来,石勒还是考虑到了王衍的文才,还有司马范的骨气不忍心用兵器杀害他们,让人在晚上推倒墙壁,将他们活埋,以给他们留个全尸。



三、石勒虽然是个文盲,但很爱学习,非常重视文化教育。

石勒在部落中长大,游牧民族根本就没有成形的文字,更别说上学了。所以,石勒其实是个文盲。

但难能可贵的是,没有文化的石勒不但没有仇视知识分子,而且还非常的注重文化教育。

史料记载,“石勒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且备击柝之卫”

石勒的这些措施,把商周就已存在的小学进一步的做了完善,真正的让儿童得到了教育。

石勒在每郡都设立地方学校,且设有学官,专门负责当地的教育工作。每郡可招收一百五十人,要通过三次考试才算学有所成。通过这种方法,为国家输送了许多的人才。正是有了这样的尝试,才会有隋朝时候的科举制度。

有谁会想到,考试制度的先驱,居然会是一个文盲呢?

石勒不识字,但不妨碍他学习,他通过听书来学习。

他经常让人读《史记》、《春秋》、《汉书》等给他听。而且,这还真不只是附庸风雅,他可是一边听一边思考。

一次,他正在听《汉书》。当听到刘邦被人说动,想把六国的后代立为王侯,授予爵位,不由疑惑的说道:“这种做法会失去天下,怎能最终得到天下呢!”继续听下去,是刘邦因为了张良的劝阻,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便说:“这样做才对啊,幸亏有这个张良呀!



四、石勒和黄瓜的故事

据说黄瓜原名叫胡瓜,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那么后来为什么又叫黄瓜了呢?这里就有个故事。

石勒自己是羯族人,也是汉人所谓的“胡人”,这是一种蔑称。所以,石勒对此非常的反感。

石勒规定不许提“胡”、“羯”等字眼,触犯者就要严惩。

一次石勒如见汉族官员樊坦,看到樊坦穿得很是破烂,很是惊讶,于是问道:“这么破烂的衣服,你怎么落魄成这样?”

大概这个樊坦正为这事气恼,给他这么一问也就不加思索脱口而出:“还不是那伙没有道义的羯贼,抢得我倾家荡产的。”石勒听了倒是先笑了:“尽然有这么残暴的羯贼?我来补偿你的损失吧!”

这时,樊坦才醒悟过来,自己犯了忌讳,赶紧磕头谢罪。石勒说:“孤律自防俗士,不关卿辈老书生也。”我的禁律是针对那些粗俗卑劣、素质低下的人,和你们这些读书人没有关系的。说完,不但没有处罚樊坦,还真的给了他价值三百万的车马衣等东西。

不过,石勒也还是有些“坏”的,在后来的“御赐午膳”时,捉弄了一下樊坦。

在吃饭时,石勒故意指着一盘胡瓜问道:“卿知此物何名?”樊坦一听,心里有数了,虽然没有追究我的罪过,但却要玩我一下呢。幸好樊坦脑子还是挺灵光的,很快地就有了对策,恭敬的回答道:“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

听到樊坦这么上路,石勒也是满意地哈哈大笑。从此以后,胡瓜就叫黄瓜了。到了唐朝,黄瓜已是常见的蔬菜了。

从这件事看出,石勒执法而不拘泥于法,善于变通,通情达理。而且,可以看出他对于读书人真的非常的宽容,充分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推崇程度。

也许正是这些优秀的特质,才令他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成就了从奴隶到皇帝的华丽变身。而且,他成立的后赵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国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3253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