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中国式家长经常会犯的5条管教错误,你中了几条

中国式家长经常会犯的5条管教错误,你中了几条

因为我们教育的都是自己家的孩子,所以要客观全面的去看待自己的管教策略,真的需要花功夫。我们很容易轻率的行事,尤其在我们疲惫、沮丧、自己情绪并不平静的时候,很容易关闭大脑,用直觉进入自动航行模式,从而与一开始想要管教的良好意图偏离,反而造成了亲子冲突。

以下有5条很普遍的管教错误,即使家长拥有最棒的意图和渊博的知识,也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

1. 我们的管教变成以惩罚为本,而非以教育为本。

当孩子做出不明智的决定或者不能管理自己情绪的时候,我们要谨记:管教最终的要义在于“教”。管教不是确保孩子每次犯错都要马上受到惩罚,我们真正的目的是教导孩子如何在这个世界上过得更好。如果我们把这个简单的事实忘记,那么整个路线都会走歪,管教最终会变成惩罚。

曾经有一个妈妈跟我说,有一次她和6岁的女儿去超市,因为想买一个玩具,但是当时妈妈并没有同意,结果那天晚上她却在女儿的房间里面发现了这个玩具。原来女儿自己不管不顾的就把这个玩具偷偷藏进口袋里面,带出了超市。当时这个母亲第一反应就是气愤到想立刻对孩子咆哮,打他的屁股或者关进房间,必须通过惩罚让她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多么的错误。

但是这个妈妈最后没有这样做,他冷静下来考虑到,如果自己这么做,只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那时候孩子内心不会关注自己做错事的感受,也不会去反思自己偷了这个玩具,她的所有注意力会变成妈妈惩罚自己这么苛刻这么可怕,她会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受害者,甚至觉得自己偷拿了这个玩具还有点心安理得。

这个妈妈等自己冷静下来以后,蹲下来耐心的询问:“你这个玩具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女儿低下头,掉下大颗大颗的眼泪,显然她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很不好受,妈妈把她拉进身旁,说:“你正在为这件事感到很难过。”女儿点点头继续哭,母亲就这样安慰着,等到女儿平静下来时候,她们才简单的聊到诚实,聊到尊重他人的财产,聊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要做正确的事情。这种反思性的对话,将女儿的注意力导向了她内心所感受的犯罪感,并反思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强化了道德规范的基本知识,然后她们商量该如何归还。

通过合理的管教,使孩子的内心活跃在思维前线,而非将情绪调转为对所受惩罚的愤怒,他成功地让女儿不仅意识到内心的不愉快,并且将这种不愉快和自己做的糟糕的决定联系起来。

2. 我们认为如果我们正在实施管教,就不能表现的温柔体贴。

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保持冷静,关爱和体贴是有可能的。

我们许多父母在管教的时候,因为带着要惩罚的心思,所以觉得不应该表现出温柔和体贴,必须要强调作为家长的权威性。说起话来难免像教我们印象中的教导处主任,态度强硬,神情肃穆。有时候自己的情绪也纠缠于亲子之间的争执,作为成年人,我们自己也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往往变得歇斯底,大声斥骂,扭曲的面孔和咆哮的语气,甚至在我们自己冷静下来后回想,也觉得自己面目狰狞。

不要低估自己与孩子之间交谈所用的语气的威力。说到底在管教中你一边得与孩子传递温暖、爱、尊重和同情的方式进行交流,一边要保证自己权威和一致性,这两种在管教中是可以共存的。在正面管教中把这个叫做温柔而坚定。

3. 我们不要把一致性与刻板搞混了。

毋庸置疑,对抚养管教孩子来说,坚持一致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有些家长过分的看重了一致性,以至于他演化成了刻板,变成无益于孩子,无益于自己,也无益于亲子间的关系。

一致性指的是本着一种可靠的、前后一致的形式,让孩子明白我们对他期望什么,而他们可以在我们身上期望什么。这时孩子们感到安全,他们觉得自己可以指望始终如一,踏实牢靠的父母。一致性让我们给孩子提供所谓安全抑制,在他们情绪崩溃时有一个安全的堡垒和一条清晰的行为界限能起引导作用。

但是刻板是指对一定的规矩保持坚定的忠诚,不动用任何的思考,也不随孩子成长试图去改变。刻板与安全感、可靠性是无关的,它的关键在于固执。

家长之所以会对孩子刻板,有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自己心里的对于教育的恐惧。

家长害怕,一旦妥协让孩子在某次吃饭的时候喝点饮料,从此以后会一发不可收拾;他们害怕这次因为孩子做噩梦而同意他钻进自己的被窝,从此就断送了之前自主睡眠的努力。所以他们要握紧枪杆,杜绝饮料,坚守自己的被窝。

除了人生安全是家长不能破例以外,其他时候,比如当孩子刚刚收到一个新的游戏机,虽然家里规定过餐桌上面不能玩电子产品,但是在那个时候不妨破例让他先去满足自己对于的好奇心。比如你的女儿承诺过,他会在吃饭前做完作业,但是爷爷奶奶刚好准备带她出门,这个时候也不妨妥协,和孩子再约一个新的约定。

管教的宗旨是坚持始终如一,但是懂得变通来对待孩子。这样孩子们会知道可以对你有什么期望,同时也明白有时候父母会充分顾及到情景中的各种因素。

4. 我们说的太多

通常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他们的情绪往往在激动、逆反、不平静的状态中。这个时候很多父母试图要喋喋不休的对他讲大道理,往往会起到反作用。之后孩子的大脑处在混乱,叫嚣不已的状态,我们的唠叨只会再给他们更多的感官冲击,让他们更加难以管控自己。

这时候不妨用非语言的方式帮助他们平静下来。比如抱抱他们,搂着他们的肩膀,给他们一个微笑或者共情的表情。然后等孩子开始平静下来并做好倾听准备的时候,才可以用话语进行理性的引导。

5. 我们往往在行为上强调太过,却对行为背后的原因关注不够

所有的好医生都知道症状只是其他需要解决问题的信号。孩子出现不当的行为,经常是其他什么事情的症状,如果我们不通过情感连接去了解孩子的情绪感受,以及他们做出这种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和原因,那么这些症状就会反复的复发。

所以与其去猜测,武断的界定孩子的错误,不妨变成侦探吧。众所周知,夏洛克福尔摩斯曾经断言:在拿到数据之前就开始推理是大错特错的。

有时候探求原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尤其对那些年幼的孩子,如果你直接问他为什么难过或者情绪不好,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难过,或者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他们还无法对自己的目标和动机做成熟的洞察和认知,这时候就不建议你直接问为什么。应该更多得让自己好奇起来去琢磨孩子的初衷是什么。我们应该对是什么驱使孩子愤怒,扔出螺丝刀,殴打别的孩子或者出言重伤感到好奇。

仅仅管束他的行为是不够的,大部分时候人的行为是受目的驱使,我们有必要去知道行为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这个行为,如果我们只关注孩子的行为而忽视行为背后的原因,那么就只能看到症状而不是病根,这样的治疗就会反反复复不得断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2490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