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早上在早餐店,我遇到邻居小勇和妈妈一起吃早餐。妈妈一边训斥小勇,一边往他嘴里塞拌粉;小勇一边哭,一边张嘴吃东西。当时场面比较尴尬,我带着两个女儿先点餐吃饭,没有上前跟他们打招呼。
过了一会儿,小勇妈妈来到我们面前,说:"你们家两个孩子真好,都是自己吃饭。"
我回答:"是她们要自己吃饭的。"
她说:"我家儿子就不行,吃饭的特别慢。如果不喂他吃,一顿饭他能吃一两个小时,还会弄得到处都是。我又是个急性子,根本看不下去!"
说完,又对小勇喊了一声,"快点把汤喝完!"
小勇生气地说:"我不想喝了。"
"不行,必须喝完!"小勇妈妈喊道。
小勇在妈妈的监督下,很不情愿地喝完了汤。
此时,我家两个孩子也吃完了早餐,她们他们一边玩一边等我。
实际上,小勇用慢吞吞的吃饭表达对妈妈的不满,是"被动攻击"的心理机制。
生气的妈妈在训斥不听话的儿子
一、什么是"被动攻击"?
即孩子有意无意的做错一些事情,然后惹的父母特别生气。结果,父母对孩子一番攻击,斥责他甚至打他。表面看上去是父母攻击了孩子,但实际上是孩子内心深处是故意惹父母生气。
我高中有个同学,他爸爸是一个中学的校长,很重视他的学习成绩。高中三年妈妈陪读,几乎不让他做学习以外的任何事,他也很努力,每天起早贪黑地学习。他的爸妈经常跟班主任打听他在学校的表现,他妈妈还经常躲在教室外面观察他有没有用功学习。可是他的成绩一直上不去,在班里属于中等水平。而且,高考那次他考得很差,听说他爸爸狠狠地凑了他一顿,选择让他复读一年。据我所知,尽管复读那年他也非常努力,可是考试成绩依然不理想。
这个同学的行为就是典型的"被动攻击"。表面上看他非常听父母的话,理解父母的苦心努力学习。但是,他在父母最在意的高考成绩上出问题,让父母感到愤怒甚至感到耻辱。而他用这种方式,被动的表达不满。
二、为什么孩子会朝着父母期待的相反方向发展,进行"被动攻击"呢?
出现这种情形的父母有三个共同点:
第一、对孩子的控制欲非常高,他们生怕孩子遇到任何挫折;
第二、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很高;
第三、他们不允许孩子表达对父母的不满,他们认为孩子最好的优点就是听话。
然而,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中,父母是强势方,孩子是弱势方。强势的一方攻击性很强,根本不允许弱势方表达不满。弱势方不能直接表达愤怒,那么他会发展出独特的还击方式:从意识上看,他不敢违背强势方的要求,不敢挑战强势方的意志;但是他会通过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让强势方愤怒,和直接用愤怒攻击强势方没什么两样。
父母吼叫,孩子用失聪保护自己
其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面临这样的问题。
早上想要他动作快点,不要迟到,他会在穿衣服、刷牙洗脸、穿鞋子等各方面磨蹭;
放学想要他回来就写作业,他要喝水、找不到本子和笔、或者坐在那里发呆抠手指头,或者写着写着睡着了……
晚上想让孩子按时睡觉,他总会在快睡觉的时间出状况,比如口渴、饿了想吃东西或者上厕所等。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做选择,总是忍不住替孩子做选择。"心理学家曾奇峰说,"但是,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无异于在扼杀孩子的生命力。"
一个经常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的孩子,他的生命力是朝气蓬勃的,尽管年轻会遇到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终和成就一起,让他感觉自己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最重要的是,这是自己选择的。"
自信的孩子充满活力
三、父母怎么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呢?
1、 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
学会适当放手。孩子的学习成长就是走向独立的过程。父母要多给孩子自己探索、尝试的机会,孩子在体验中积累经验,在"工作中"发展能力。
例如,一岁多的孩子想要自己走路,在时间允许、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家长尽可能的陪着他慢慢走。
一个人格健全的中小学生是有能力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业余兴趣时间的,父母只要起到引导和协助的作用即可。
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力。每个人都本能地想要做自己,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自由的孩子更自觉,父母给孩子设定好基本的界限,让孩子允许范围内自由安排要做的事情,可以更好的促进孩子的独立发展。
独立自信的女孩
这里说的界限,是爱的边界,原则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情形"。
比如小朋友不可以在马路上嬉闹奔跑,但可以在安全的小区里或者操场上自由玩耍(有限的选择)。
小孩子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自由买东西,零花钱以外的开支需要和父母达成一致(提前约定)
上课时间,孩子需要遵循学校老师的安排,课外时间可以由他自己安排,假如他不写作业后果由他自己承担(自然后果)。
2、 跟孩子保持有效沟通。
学会倾听孩子。倾听,意味着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听。
有可能是在孩子乱发发脾气、指责父母时,也有可能是孩子遇到挫折、沮丧懊恼的时候,还有可能是获得成功、欣喜若狂的时候……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他都需要一个对他全然接纳与敞开的倾听者。
这时父母要避免"无效倾听",即对孩子进行说教、评判、建议、敷衍或责备等。我们要通过孩子的行为和语言,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看见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
倾听孩子的心声
多用启发式提问。提问,可以引发孩子的主动思考,并确定对他来说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他想要的是什么,其最终结果是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后果。
当孩子回答你的问题时,他是在积极参与;当你向孩子说时,他是在被动的参与。
当孩子回答你的问题时,你就有机会去听他的理解和你的理解是否一致。
例如,不要命令孩子"去刷牙!"可以问他:"怎么样才能保持牙齿干净呢?"
典型的启发式提问:
· 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
· 你对这件事情有什么感觉?
· 你觉得应该怎么做比较好呢?
· 你现在对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想法呢?
提问引发思考
学会鼓励孩子。鼓励,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培养"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给怎么回应"的感知力。鼓励是教会孩子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所必需的的人生技能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可以简单到是一个帮助孩子感觉好起来从而做的更好的一个拥抱。
德雷克斯反复强调"孩子们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很多时候孩子有不良行为,只是在向父母表明"我只是想有所归属"。有效的鼓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改善,而不是完美;
· 着眼于优点而不是缺点;
· 将不良行为转向积极的方面;
· 注重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结果。
鼓励孩子
3、 懂得情绪管理。
美国著名脑科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博士,用"掌中大脑"的来解释大脑在控制情绪时的工作原理。他把大脑比喻成手掌,右手大拇指握在掌心,四指部分是控制情绪的前额叶皮层,成为理智脑;从掌心到手腕的部分代表脑干,是大脑中最为原始的部分,也称为"爬行动物脑",也称为原始脑。
实验证明当人的情绪平静时,理智脑会联合脑干和中脑一起运作,此时是理智状态。然而,当人很生气时,相当于脑盖子打开了,此时原始脑起作用,你做出的反应便是应激反应,可能是攻击、可能是逃跑等。
手绘掌中大脑图
所以当我们和孩子沟通时,要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当沟通的双方都处于冷静状态时才是处理问题的时候。如果有一方情绪不稳定,这时就需要用心感受,尊重彼此的想法。
在与孩子的关系中,正是因为父母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力量,才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从小受到父母尊重、平等对待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良好的独立人格和人际交往能力。我们的长期目标是,通过引导和赢得孩子合作,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和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96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