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实在太笨了!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怎么又做错了?笨得像头猪!""真是没出息,这种低级错误都会犯。"
这样的责骂,相信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者是在自己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曾经经历过或者是说过。对于父母来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一种非常正常常见的心理,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自然内心也是十分的着急的,一方面是恨铁不成钢,另一方面的心理就是觉得孩子总是屡次犯错,担心影响到他的学习和未来。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但是从孩子的层面来看,这样的做法实际会对他的成长和未来也产生影响。
孩子之所以会犯错误,这是因为孩子自己对于这件事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所以才会做错,而如果父母只会一味的去指责孩子或者是直接上手帮助孩子去做这些事情,只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让孩子觉得这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看着别人做和自己实际上手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而对于父母来说,也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演示了一遍又一遍的事情,孩子就是学不会,不断地在出错,这是因为孩子自己没有经过尝试和总结,只是在机械性的重复父母的行为,导致最后自己不断地出现错误。
著名的教育家桑代克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在笼子里放了一只猫,笼子门直接是打开的,只要猫想逃跑的话,完全是有很多种方式的。但是猫在笼子里一开始只会乱叫甚至是试图撕扯笼子。但是没过多久它发现笼子是打开的,可以通过笼子去逃跑。
于是第二次,桑代克把它再关进去的时候,它轻而易举的就找到了出口并且逃了出来。对于教育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父母的管教就像是一个牢笼,孩子长时间的存在于其中只会丧失自己的创新和探索意识。应该给孩子一个适当的"笼子口",让孩子能够找到正确逃出去的方式,这样孩子才能找到自己的新天地。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每个人的成长都是需要不断地探索,才能发现真正的"出口"究竟在哪里。如果父母只会控制住孩子的做法,一遍一遍的去给孩子演示的话,其实反倒是会让孩子变得迷茫无措,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才是真正正确的。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是一点儿也没错的。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控和保护,反而会使得孩子探索的翅膀被折断,让孩子不断地找寻真正适合自己的探索方式,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犯过错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根本不存在的,除非是他一生都没有经历过新的事物。所以,当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必然是会遇到很多的新鲜的挑战和新的事物,此时所经历的也是更多的挑战和挫折。如果想要让孩子在这样的挑战中不断地成长,就需要做好孩子会犯错误的改变。
作为父母,当看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究竟应该怎么做才是最正确的做法呢?
1、 保持平常稳定的心态
很多的父母在看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心态就马上崩了,觉得无法接受孩子的错误和失败。其实这样的想法不仅仅会给自己带来消极的心理影响,还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在孩子看来,父母是不允许自己失败的,当他去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的感觉,生怕自己做错了事情导致最后让父母失望或者是换来父母的责罚。
当孩子犯错后,父母应该保持一个稳定平常的心态,不要随意的去辱骂孩子,而是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去成长和改变自己,这样才能让孩子变得更加的优秀。
2、 允许孩子不完美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是最优秀的,这样的思想无可厚非,但是要知道成长的过程中必然是伴随着错误的产生,承认孩子的不完美,这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做的必修课,只有懂得承认孩子的不完美和允许孩子犯错误,才能更好的找到孩子的缺点和弱点所在,这样就能帮助孩子过得更好。
3、 不要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主动去想办法解决,而不是一味的代替孩子想办法。毕竟作为父母,我们将来必然是离开他们先走的,并没有办法陪伴和保护他们一辈子,所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身是比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更重要的一件事。
4、 想办法减少孩子犯错误的次数
父母最大的作用是引导和教育孩子,而不是指责命令孩子,当孩子总是犯错误的时候,作为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自我探索,即便是面对问题也能够自己去解决,锻炼孩子不断尝试,让孩子通过不断地尝试去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所在。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想要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作为父母学会放手和懂得狠心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人能够陪伴孩子走完这一生,从小锻炼他们自我解决和克服问题的能力与勇气才是最关键的,希望各位父母懂得这一道理,让孩子能够在不断地实践中成长,在不断地尝试中找到如何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才能让孩子变得更加的优秀。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不要盲目的去打骂他,更不要一手包办他的一切,让孩子能够在父母支持和鼓励的态度下,更好的去面对生活面对问题,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拥有一个独立而完美的灵魂,变成一个积极而向上的人。相信这也是各位父母所希望看到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91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