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吃下人生的苦、品尝生活的甜,中国式父母焦虑,从“为你好”开始

吃下人生的苦、品尝生活的甜,中国式父母焦虑,从“为你好”开始

有人说: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花费最贵的地区,而且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把自己的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孩子身上。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是否准确,但想来也是差不离。没错,当今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投入越来越多,时间、金钱,似乎一旦开始做父母的,便将所有的一切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一方面孩子背负着这种“爱”的托付,一方面让更多的父母重新打量自己的生活境况:

你本来对空气质量漠不关心,现在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查污染指数;

孩子要上学,你学起了“孟母三迁”,只为了能进更好的学校、受更好的教育;

孩子在学校,你担心他被别人欺负,又担心老师教得不够好;

送到了英语补习班,又觉得还得学学艺术才更好;

你担心孩子在外面吃的不好,你担心孩子的朋友会把他带坏

……

更可怕的是,很多父母对自己的这些表现习以为常,根本不认为自己的种种做法来源于焦虑。

这一切都从“我都是为了你好”开始

心理学认为,焦虑来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中国父母的焦虑,则是父母对孩子成长不确定性的担忧。为了消除这种担忧,父母总是忍不住要为孩子设计人生,并要求孩子不能有丝毫偏离。所以父母们最常见的一句话诞生了:我都是为了你好!

“必须马上做作业!”

“不练完琴不许吃饭”

“不许出去玩”

......

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道出了中国父母的拳拳苦心,可表现出来的一切却让孩子难以承受,这种设计和控制的意识,不仅使父母自己在育儿焦虑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更使亲子关系陷入僵局。

没错,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可作为父母,是否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孩子的想法,他是否对于你给他设计的人生满意,他的兴趣是什么?他的天性、他的快乐,又是否在我们不知不觉的“为你好”下被扼杀?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对孩子好,对孩子负责,可我们认为的“好”就一定是真的好?我们认为的“对”,就一定不会错?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说:“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而作为父母,那句“我都是为了你好”,牢牢地将孩子拴住,我不确定这是不是一种控制欲,但结果却是一样的。

中国式父母有多努力

无论是“论家长学习能力的自我突破”,还是“论一个家长的自我修养”,中国式父母都没怕过谁,更从来没输过。

为了辅导孩子功课,妈妈重新把学校的课本学了一遍;

为了让孩子学钢琴,爸爸自己练成了钢琴十级……

中国的父母发起狠来什么都学,如此的努力。

可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疲惫;你有多疲惫,就有多焦虑。

汇丰银行曾经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显示,82%的中国家长已经为孩子的成功做好牺牲的准备。生活已经如此艰难,父母们为孩子牺牲了这么多,为何作为孩子还总是感到痛苦?总是想摆脱父母的掌控?

马东曾说:中国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长中的焦虑转移给了孩子。父母们觉得,对孩子要求严格一点,是为孩子好,他将来会变成一个优秀的人。这种爱看起来无私,但其实本质上是对孩子的个体独立性认知不足,其实源于自己内心的焦虑。

当这种焦虑被转嫁到了孩子身上,孩子就会感到痛苦,选择逃离。中国父母无比的努力,到最后却发现,虽然所有的期待都是美好的,但现实却一次又一次打脸。

焦虑,源于不切实际的期许

焦虑其实是指向未来的,而且没有特定的对象。对未知的未来,人们都会有一定的忧虑,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在心理学上,也把焦虑分成了健康的焦虑和不健康的焦虑。

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在他的著作《控制焦虑》中指出:不切实际的期望,是造成那些不必要的焦虑感的原因。什么算是不切实际的期望呢?

王健林可以说:先定个小目标,赚他一个亿,这可以说是一个合理的期许。而一个没有任何本事的普通人,制定这样的目标,那就叫不切实际。

你不能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是王思聪,因为你也不是王健林。不可能孩子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能做到最好。在要求孩子以前,父母应该考虑一下:你对孩子的要求,他是否真的能够达到,你给孩子做出的选择,是不是他内心真正想要的。

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报以合理的期待。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学会倾听、学会放手、允许孩子失败,才是最重要的。不要总是盯着“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是一个和梦中情人一样虚幻的人物。要知道,这世界上除了“我的孩子”,就全是“别人家的孩子”,这相当于要让孩子一个人打赢全世界。这合理吗?孩子受得了吗?这样不客观地比较和不切实际的期许,只会给孩子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对孩子的成长毫无裨益。

父母们,你那无处安放的焦虑,实际上毫无意义、

我们通过总结发现,中国父母的焦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攀比式”:典型的开句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2、“茫然型”:总是在跟风,却找不到最佳教育方法;

3、“压力型”:升学成了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4、“远虑式”:未来即来,总做不好准备怎么办;

5、“完美式”:要求完美,全方面优秀才是优秀。

当我们将这几种类型排列在一起会发现,无论你如何选择,都无法解决你想要解决的实质性的问题。甚至很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大多数问题,其实根本算不上问题,从长远看并不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一次考试没考好,对你安排的兴趣班没有兴趣,和其他孩子在操场上打了一架……

父母对这些事情感到焦虑实际上毫无意义,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无聊的攀比、无用的跟风和不切实际的期待上,不如多跟孩子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发掘孩子的兴趣,理解他的想法,找寻到最适合他的教育方式,毕竟每一个孩子都不是一个“标配”的物品,不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同一化模板,最好的教育方式永远是因人而异的“私人订制”。

过度焦虑下教育出的孩子,终究不可能成为你想象中的样子。作为父母,我们该给孩子的不应该是一条规划好的标配之路,而是教会他:

如何吃下人生之苦,如何品尝生活的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6953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