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比不过微信qq,巨头想社交,现都从学生抓起?

比不过微信qq,巨头想社交,现都从学生抓起?

人人网式微后,“校园社交”成了一片空白,但它曾经的辉煌闪着余晖,让不少巨头摩拳擦掌。

加上社交赛道愈发拥挤,微信、QQ、微博大山在前,巨头们想“弯道超车”,校园确实是不错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今年中下旬,互联网公司在校园社交上动作频频,京东上线“梨喔喔”、阿里巴巴上线“Real如我”后,头条也完成了对“Biu校园”收购,再到近日,百度也推出“听筒”——无一例外的,它们都对准了校园。

特色太少,吸引力不足


校园,的确是社交行为发生的高频场所。年轻人追求个性潮流,想要俘获他们的心,巨头们也是颇下了些功夫。

几个APP的页面都是精致、鲜艳,符合年轻人审美调性,

但科技君看了一圈下来,发现各APP虽各有特色,但功能总有些“照猫画虎”“相互致敬”的意思,真能捆绑用户增加黏性的特点还尚缺了些。


就从最新上线的“听筒”说起。


这一软件主打三项功能:一是匿名广场,通过随机匿名动态,让用户无压力地放飞自我,轻松表达;再者是地图找人,开启实时位置后,可发现身边与自己爱好相近似的用户。而开启学校位置,还可查看到各个院校里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第三个是合拍铃。开启此功能,每晚9点,听筒会为用户"匹配一个合拍的TA,限时24小时聊天"。

看完这三个特色功能,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仿佛是截取了陌陌、微信“附近的人”“漂流瓶”再集合成一个APP。

这不是“听筒”独有的问题,之前上线的“梨喔喔”“Real如我”中也有,用户总能在其中找到其他APP的影子。

巨头们必须思考:想要让年轻人心甘情愿地迁移好友再集合到一个新生APP里,可不能仅靠搞“热门功能一锅乱炖”,再披上潮流低龄的外衣上线就完事。

深耕校园原因何在


产品个个差强人意,但巨头们对校园场景倒真是执着。

相关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元,而且增速明显,每年增速在5%左右。市场规模庞大,入局校园,不仅占领社交场景,还能完成为旗下主要业务导流的任务。

比如,阿里、京东能向学生提供电商、花呗白条等金融服务,头条也能借势短视频实现联动发展。

同时,学生这种“种子”型用户,可以作为一些新生应用投入大规模商用推广前的测试人群,如阿里的Real如我引入刷脸识别,百度听筒引入地图社交等。


另一方面校园经济可能延伸至社会,潜在的市场更大。

随着学生的毕业,他们的经济能力将逐渐好转,巨头可以利用他们在校园内的影响力继续为他们提供服务。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人。这可是一块巨大的市场,而且未来的大学毕业生可能还将增加。

“校园”对巨头们来说的确是潜力巨大,吸引力十足,但想要真正在校园中孵化一个成熟的APP走向市场,至少目前来看还需一番时间探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5576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