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乐即是学学即是乐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5月25日
相信我们中国人没有不知道孔子的。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祖籍宋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都在学《论语》这本书。从小到大的学习让我们深信不疑——孔子是一个教育家。你若问我为什么,我来告诉你——孔子每一句话都是格言,每一句话都有哲理,《论语》就是一本“格言大全”,就这么简单;可能从小到大的学习,让你觉得孔子是在告诉你,学习学习再学习,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可能孔子在你的面前一直是一个磨磨唧唧讲大道理的人;可能孔子是一个特别严厉的“老师”,整天就是带着课本划重点,让你做习题的“老师”。你如果真的这么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非常错,说明你没有亲自从头到尾地读《论语》。孔子是老师,但绝非大家心中那样教学的“老师”。
有一天,在曾皙弹奏素的优雅、恬淡的古风音乐下,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老师坐着。(因为是和老师坐着,大家都很拘束、严肃,正襟危坐。)
老师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或者我是老师,就不敢在我面前讲话,我们就在一起聊聊天,不要这么死气沉沉的。”(大家松了一口气,不像刚刚那么紧张了)
老师接着说:“我突然想起你们平时经常抱怨没有人了解自己,现在我想听听,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话音未落,子路抢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老师听了,微微一笑(略带嘲笑),没有评价。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捕捉到了老师的眼神,想了想)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老师没有评价)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听了前面两位同学的回答,想了想)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曲罢,犹豫了一下(想了想前面的同学说的答案,又想了想老师平时让同学做官有出息的教导),(小声怯懦低着头)回答说:“老师,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啊!”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就是谈谈自己的理想,聊聊天,没有标准答案的。”
曾点抬起头,看着老师,说:“我想在暮春时节,天气和暖,穿着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吹着口哨,高高兴兴地回家。只是这样罢了。”
老师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回到当时孔子的日常教学,我们看不出来是一个资深的教育家在给学生上课,而更多的是几个人在聊天。没有人给大家讲知识点,更没有考试的重点。所谓的“知识点”其实更多的靠自己捕捉与领会。而这种聊天模式,是更加令人放松的,也是“学习效率”最高的。王阳明曾说过“然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讲之以“口耳”易,而是讲之以“身心”难,孔老师便做到了这点。
此外,孔子并不主张“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模式,而更倾向于“乐学”。孔子曾问过学生赐“你以为我这些知识都是刻苦学习来的吗”,赐说“不是吗”,孔子说:“我一以贯之”。原文是: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而这个“一”,也就是“乐学”,也就是“道”。孔子经常表扬得意弟子颜回,曾当众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也就是说,颜回是“乐学”,而并非苦学,可能开宝马住别墅,还是这么学。孔子的理想和曾皙一样“乐恬淡之能”,而他想要做官,以及希望学生做官,也只是为了让百姓回归自然罢了,而不是“汲汲于名利,汲汲于富贵”。正是因为孔子对“道”或者说本心的追求,才造就了孔圣人。静下心来就会发现,老子、孔子、庄子、王阳明,以及《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难经》,李东垣、朱丹溪、叶天士等等,都是“乐道”、“乐学”的,所以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正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此外,孔子有意无意的告诉我们,只要自己的心是中正的,是近道的,就不要迷信权威,也不要跟风,正是王阳明所谓“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大家有没有喜欢孔老师并且愿意做他的学生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31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