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孩子不愿意爬行怎么办?发展心理学:家长善用“特定心理目标”

孩子不愿意爬行怎么办?发展心理学:家长善用“特定心理目标”

文 | 凝妈

俗话说“七坐、八爬、九叫爸”,孩子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到8个月就会爬行。什么阶段做什么事,不能逾越。但是有些孩子发展较为滞后,到了一定的月龄还不会爬,让妈妈们大为紧张。有的孩子则较为超前,没有学会爬,就学会了走,有些妈妈高兴,认为孩子能力超前,有些妈妈担忧,害怕孩子错过了重要的发展阶段,影响身体发育。

有一个朋友家的孩子琪琪,现在9个月了,却不愿意爬行,朋友心里非常着急。每次想让孩子爬,孩子总是坚持趴在地上不动,或者耍赖哭闹,妈妈失去了耐心,不知道该怎么办。

孩子不愿意爬,有很多原因,不妨对照看看。其实,没有学不会爬的孩子,只有没办法的父母。

影响孩子爬行的因素

孩子的成熟程度:爬行需要用双臂把身体支撑起来,推动身体向前行进。所以必须要有足够的手臂力量,克服来自躯干和地面的摩擦以及躯干本身重力的阻碍。如果孩子在爬行时,右手和右脚配合就容易摔倒,而如果右手和左脚配合,就会相对稳定,所以孩子的协调能力要发展到能够对对侧身体配合时,才会学会爬行。

练习的经验:如果孩子从一出生就有趴在床上的经历,而且家长教他张开双臂、双腿,向四周展开,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反复练习。孩子自然会熟能生巧,尽早掌握爬行的姿势和方法,爬行起来就会更加娴熟和迅速。

孩子的体重:孩子在爬行时毕竟要拖动身体前行,无论哪一个阶段的爬行,在开始的时间,都和身体的形态、身体的重量有关系。一般来说,体型较瘦的婴儿比肥胖的婴儿更早开始爬行,而且动作更为灵活。如果孩子偏胖一些,孩子爬行更加费力,就会变得懒惰。

出生时间:冬季出生的孩子爬行起始年龄相对提前,因为孩子到了该爬行的月龄,正好是穿衣服很少的时候,身体感觉轻松,活动方便,更加有利于爬行。如果在其他季节出生,到了该爬行的月龄,气温下降,常常需要穿很厚的衣服,身体变得笨重,活动不便,孩子就懒得爬行。

空间大小:爬行需要一个较大的空间,如果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敞的场地,孩子有机会接触更大的空间,不受限制,这就有利于孩子爬行动作的发展。有的家长害怕孩子弄脏了身体、或者害怕孩子磕了碰了,没有给孩子提供合适的场地,孩子没有机会锻炼,用进废退,自然不会学会爬行。

家人对其呵护程度:如果家长对孩子特别宠爱,常常喜欢抱着孩子,不舍得把孩子放在地面上或者床上,限制了孩子的活动范围,孩子同样没有机会爬行。爬行是一种自主的行动,但是也需要大人予以放手配合。

孩子愿意练习爬行,是因为具有特定心理目标

《发展心理学》利用“动力系统理论”解释孩子想完善身体动作的原因,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具有特定心理目标,因为对这个有趣的世界感到有趣、充满好奇,有探索的欲望,才会主动完成较为复杂的动作。

Goldfield对婴儿最初爬行能力进行了研究。

7-8个月大的婴儿用手和膝爬行,出现在具有以下能力之后:

(1)常常转身并抬头朝向环境中有趣的事物和声音;

(2)触摸刺激物时已经明显表现出了手和胳膊的偏侧倾向;

(3)早已开始出现踢腿现象,而且踢腿的方向与胳膊伸展的方向相反。

很明显,视觉定向促使婴儿趋向于他尚不能触摸的有趣刺激,够物动作是身体朝向正确的方向;向相反方向踢腿可以推动身体向前。

为什么孩子的动作发展具有几乎相同的规律呢?

人类的成熟顺序有一定的作用,预设了各种技能的发展阶段,后续动作的发展必须以前一个动作为基础,也就是我们要想走,得先学会爬行。

根据动力系统理论,环境在其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一个充满有趣事物的世界激起了婴儿触摸他们的欲望,想坐起来爬行,行走和跑动,这些目标和动机可能促使婴儿主动把已有的各种技能重新建,构成新的更复杂的动作系统。

所以,孩子爬行除了身体本身发展的需要以外,也有一定的心理目标。孩子身体的发展需要顺其自然,但是可以利用孩子的心理目标,诱惑孩子建立起对爬行的兴趣。

为什么非要爬行呢?难道不会爬就会走也不行?

对孩子来说,爬行是很好的全身运动,孩子在爬行时,头颈部抬起、胸腹离地,用肢体支撑身体的重量,这就锻炼了胸、腰、腹、背与四肢的肌肉。爬行可以促进骨骼的生长,为日后站立行走创造良好的基础。

爬行对孩子来说是一项较剧烈的活动,消耗能量较大。有测定发现,爬行时要比坐着多消耗一倍的能量,比躺着多消耗两倍的能量。经常爬行的孩子能够保持更好的体型,不会超重。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到了七八个月以后,体重几乎不再增长,就是因为孩子爬行消耗了大量的能量燃烧了脂肪。

爬行对孩子心理的发展与智力潜能的开发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孩子在爬行的时候,视听范围扩大,接受更多的外部刺激,姿态由静到动,范围由点到面,思维、语言与想象能力也相应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有研究人员通过对学会和没有会爬的同龄婴儿的对比观察发现,会爬的婴儿动作灵活敏捷、情绪愉快、求知欲高,充满活力。而爬得少和不会爬的婴儿,由于接触新鲜事物少,往往显得较为呆板迟钝,动作也缓慢一些,而且容易烦躁。

所以,爬行对孩子来说是健身又健脑的良好运动,孩子需要学会爬行。

但是,有些妈妈担心了,我的孩子没有学会爬就会走了,会有问题吗?也不一定!

孩子之间也就有个性化差异,有的孩子没有爬行可能会影响行为能力,但有的孩子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现在还没有文献表明,孩子长大以后,“多爬的宝宝”比“不爬的宝宝”,智能就一定较高或者体能就一定较好。

不过,有数据表明,感觉统和失调患儿90%以上在婴儿期不会爬行或爬行时间很短,而爬行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预防感觉统和失调的最佳手段。

所以,对于孩子不会爬就会走这个问题,不用担忧但是也别高兴太早,你家宝宝可能错过更多。基于此,建议家长关注孩子的爬行问题。

家长善用“特定心理目标”,教孩子学会爬行

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

孩子的身体发展有一定的顺序:

新生儿:趴着的时候就会有反射性的匍匐姿势,如果抵住新生儿的双脚,他也会向前匍匐前进。

2个月:能在俯卧时交替踢腿,好像匍匐前进。

3到6个月:可以用手肘撑起上半身,数分钟。

8到9个月:能用手支撑胸腹,使身体离开地面能开始爬行。

所以,在不同时期,我们给予孩子不同的练习,可以帮助孩子顺利渡过每一个阶段。

新生儿期:让孩子每天趴一趴,习惯趴的动作,为抬头、踢腿做准备。

2个月:经常趴着的孩子,已经能够趴着踢腿。在孩子趴着的时候,用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力,引导他抬头或者转头。这样可以锻炼颈部力量,当颈部肌肉强壮以后,才能在爬行时支撑头部。

3-7个月:孩子的颈部力量已经很强大,可以抬头90度。当孩子趴着的时候,用手顶住他的脚轻轻地推几下,活动他的膝关节,并且训练脚的力量。

8个月以后开始进入紧密练习的阶段:

第一阶段(腹爬期):让孩子趴在床上,他的头会自然抬起,帮助他胳膊肘曲起、腿伸直。教孩子右手向上伸开,左腿向上屈,使用右肘和左膝的力量向前爬。然后再换,左手和右腿自然能够前进,注意爬行时腹部不要离开地面,屁股不能翘高。

第二阶段(由腹爬到匍匐爬行期):家长用一条毛巾包裹住孩子的腹部,在孩子爬行时略微向上提,帮助他用腹部离地的方式往前爬。当他知道这样可以爬得更快时,下次就会尝试腹部离地爬行。

第三个阶段(由匍匐爬行到手膝爬行期,也叫狗爬期):一两个星期以后,孩子经历了动作不协调的阶段,手臂力量增强,手臂就可以撑地了,这时可以借助腹部与四肢的力量带动身体往前爬行。用玩具吸引他,鼓励他伸手抓取。渐渐地把玩具放到更远的地方吸引他,激发他爬更远的距离。

如果孩子过了8个月还不愿意爬行,可以先从3-7个月的练习开始,首先锻炼膝关节和脚的力量,再进行8个月后三个阶段的练习,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地掌握爬行技能。

给孩子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

给孩子布置一个安全的环境,清楚周围的杂物,防止孩子被划伤、碰伤。爬行的表面平整、干净,如果有条件可以铺上有弹性的爬行垫,让孩子在舒服的垫子上爬行。

不仅让孩子在平面上爬行,还让孩子在斜面上爬行,可以制作一个“腹爬槽”,一端抬高到距地面15-60厘米的距离,让孩子从上端爬到下端。

还要让孩子爬楼梯,找一段可以爬行的楼梯,铺上毯子,保持干净。在台阶上放一个玩具,吸引孩子向上爬,玩具越放越高,孩子就会越爬越高。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帮他一把,让他学会弯曲膝盖,把双手放在台阶上爬楼梯。向上爬得娴熟以后,再引导孩子向下爬。

给孩子准备一个隧道,鼓励孩子从隧道中钻出来,是让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方法。找3个纸箱,剪下箱子盖和底,用胶带把三个纸箱串联粘在一起,这就是一个隧道。在隧道中放几个毛绒玩具或者小枕头,制造一些障碍。将孩子放在一端,家长到另一端,用一个玩具吸引他,让他爬过隧道。

到大自然中去,大自然是更好的爬行场所,找一个又干净、又安全的场地,让孩子在更宽阔的地方爬行,可以接触更多元的世界,让孩子爱上爬行。

❥陪伴孩子,对孩子鼓励

爬行中的孩子对父母有很强的依恋心理,家长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爬行活动中。

孩子爬行的时候,家长在前方做好引导工作,孩子因为想要家长抱抱,或者被家长手中的玩具吸引,会努力前行。

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并肩爬行,孩子模仿家长的动作,以比赛的心态,和家长一起爬,会爬得很起劲。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爬过自己的身体,孩子感觉是一种挑战,因为好玩刺激会努力突破自己的极限,开心、自由的爬行。

当孩子完成一次爬行的时候,家长要给孩子鼓掌、拥抱孩子,鼓励孩子的爬行成果,让孩子充满成就感。

爬行的过程,不仅仅是锻炼孩子的各项能力的过程,也是增强孩子和父母间感情的过程,有利于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

@凝妈悟语: 爬行是孩子动作发展的一大里程碑,是健身、健脑的好方法,家长要善于利用孩子的“特定心理目标”,积极引导孩子学会爬行。

点击加入婴幼儿养育指南圈,第一时间获取科学育儿知识: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孩子、爱生活,愿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0305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