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从李斯的《谏逐客书》看秦国帝业,无国界的顶尖人才是重要原因

从李斯的《谏逐客书》看秦国帝业,无国界的顶尖人才是重要原因

贾谊在《过秦论》写到: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这句话揭示了秦始皇能够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那便是秦始皇继承了祖先六代的功业,这才能让千古一帝秦始皇仅用十年之功便可一统天下。

诚然,秦国自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无一例外都是明君,即使是继位只有三天的秦孝文王,虽说来不及建功立业,却也来不及犯错,对比六国作茧自缚、自毁长城的国君而言,无功无过的秦孝文王是否也能算得上明君。

一个好领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狮子领导的绵羊可以战胜绵羊领导的狮子,亦或者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都深刻揭示了好领导在团队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有明君才会有名臣,如秦始皇之于李斯、刘邦之于张良萧何、唐太宗之于魏征等等比比皆是。固然一个好领导千金难求,同样的,李斯、张良、萧何、魏征等也是可遇而不可求。

正如那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信固然有“国士无双”的美誉,但在项羽手下也不过是一个执戟郎而已,这能说明韩信无才吗?只能说明项羽有眼不识金镶玉罢了。

同样的道理,在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之路上,也用到了很多被其他国君不要的“金镶玉”。关于无国界人才对于秦国发展崛起和统一之路的重要作用,李斯在《谏逐客书》已经阐释的非常明白: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在秦穆公霸业时代,由余、百里奚、蹇叔、邳豹,公孙支都不是秦国人,却被秦穆公礼贤下士,最终成就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的霸业。

秦孝公时期,任用魏惠文王不要的“中庶子”商鞅,实行商鞅变法,秦国国富民强,军事实力大增,开启秦国的崛起之路。

秦惠文王时期,任用失意落魄,找不到工作的张仪,用连横之计破六国合纵,对六国继续进行军事打击。

秦昭襄王时期自不必说,前期任用四大“辅政大臣”魏冉、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或将或相,继续对六国造成杀伤,后期重用白起、范雎等人,杀伤六国数百万生力军,使得秦国统一之路加速前进。

因此李斯坚决反对秦国驱逐六国的客卿,这些人都为秦国的发展、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李斯也阐述了秦国能够统一天下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便是放眼国际追求人才。

其实除了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到的那些人才之外,还有很多六国的人才得到了秦国的重用,比如甘茂。甘茂在秦武王时期得到了重用,带领秦国的军队拿下了韩国的宜阳,打通了秦国可以东出的通道,秦国的军队可以东出函谷关。

再比如后来的吕不韦同样不是秦国人,但是也为秦国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拥立秦庄襄王,辅佐早期的秦王嬴政。

对于秦国而言,秦国的发展和崛起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一个地处西陲的弱国到后来的一统天下,秦国的自强不息自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是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借用《烛之武退秦》中,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的一句话:“邻之厚,彼之薄也”。

六国不断流失自己的顶级人才,这些失意的人才很多都在秦国找到了用武之地,帮助秦国发展,直到统一。借用一句当下比较流行的话:曾经你对我爱搭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而这些六国失意的人才在秦国功成名就以后,很多都对原来不要自己的国家进行了报复,这就是底气,弱国无外交也被阐释的淋漓尽致,以至于秦国一相国,便可在六国朝堂之上耀武扬威,丝毫不将六国君主放在眼里,这便是实力罢了!

参考文献:

《史记·李斯列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9735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