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云香著),原本想的全书看完以后再跟大家分享心得,但发现还没看完两章,读书笔记就写了近5000字。所以想整理一下几点感悟,和大家分享。
最初拿起这本书的原因,可以说是因为它的标题,以及封面的那行字:妈妈的自我成长,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共鸣。不知道是我对自己太苛刻,还是我真的有很多毛病,我总是能发现自己很多的问题,比如言语,比如某些行为,比如处理一些问题的方式。我不希望有一天我成为了孩子们眼中那个我原本不想成为的母亲,更不希望我的孩子们成为了自己不想成为的模样。学会倾听,不仅能帮助我们成为更加优秀的母亲,也能让孩子受益终生。
什么是倾听?
这里的“倾听”,可以拓展理解为关注、接纳、共情。孩子的很多问题行为的根源,是没有被倾听;孩子的很多问题行为,都可以通过倾听来解决。倾听既是根源,又是解决之道。
倾听,是用心关注孩子。孩子的各种生理需求,比如吃饭、喝水、穿衣,我相信绝大数母亲都能做到满分,以至于孩子夜里动一下,我们就能秒醒过来。但是,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心理需求,你看到了吗?孩子有很多细腻的心理需求:
- 比如被爱,并且是需要不断确认,直到他确信你是爱他的,并且是无条件地爱他,他心理才会得到满足,内心才会强大。所以孩子见不得你对其他小孩太热情,包括自己的兄弟姐妹。
- 比如被肯定,我们大人尚且需要被认可,孩子更是如此。试想一下,一个孩子如果觉得没有被认可,会发生什么事?他会变得自卑,变得唯唯诺诺,不相信自己,并且很少有孩子能走出这个阴影。
- 比如被看见,心理学上有一个论断:人最原始的需求是被看见。不是说身体被看见,而是思想被看见。所以发明了语言、文字来彼此交流,所以众多的人用写文章、画画等方式去创作,将自己的想法展现出来,让别人看见。孩子也一样。他需要你看见他的想法,看见他的成长,看见他的收获。
如果这些需求没有被主动满足,不会表达的他们只能通过一些反常行为,比如打妹妹、摔东西、大喊大叫,来取得你的关注。可悲的是,很多父母并没有接收到孩子发出的这些信号,反而觉得是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没爱心。
你眼里有我,我眼里也有你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文章里的妈妈写道:有一天,女儿在和其他小朋友们在玩,我在一边坐着,看着她。玩着玩着,女儿突然跑过来亲了一口妈妈,然后说:”妈妈,你眼里有我,我眼里也有你!“,说完又蹦蹦跳跳地去玩了。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孩子在被关注的那一刻,内心是温暖的,他们能感受到妈妈的爱。
我儿子从小安全感就比较低,睡觉永远都是哭醒,周围只要人多一些就会钻进我怀里,去游乐场玩必须要拉着妈妈的手一起进去玩。我呢就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哭醒了就抱抱,告诉他妈妈就在身边;他不想跟陌生人打招呼,我不逼他,等他观察一会儿发现环境是安全的,就很快露出调皮本色;去游乐场我就陪他一起进去玩,然后渐渐地开始坐在不远处看着他玩,但是他只要一回头,就能看见妈妈在看着他,后来他慢慢就可以自己进去完了。他在游乐场里玩的时候,我就在场边看着他,很少自顾自忙自己的事或者玩手机,生怕孩子因为某一个看向我的眼神落空而感觉失落,生怕我错过他跟我分享的各种喜悦和小成就。
安静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
如果你有一个安静的孩子,那么请给他更多的关注。因为,安静内向的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当其他孩子用哭闹、大喊大叫来引起你的关注时,内向安静的孩子可能就把各种情绪、情感藏在了心里。这时,就需要一个心思细腻的妈妈,用心捕捉孩子的点滴,尽量让他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这样,孩子的人格才能更加完善。
小时候,我最讨厌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孩子真乖巧呀。实际上,我不是一个所谓听话乖巧的孩子,我有很多想做的事,想说的话,就是缺了一点勇气。慢慢地,那些想做的事,想说的话,都埋在了心里。以至于后来,我渐渐成为了一个内心波涛汹涌,外表风平浪静的人。我成为了一个坐在台下鼓掌的人,实际上我想,并且有能力成为那个在台上绽放光彩的人。甚至有段时间,我都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多重人格。毕竟安静寡言和内心狂野、充满想法并不是那么容易和睦相处的。
我多希望小时候母亲能看见我真实的想法,鼓励我,让我有勇气活出自己的样子。
好了,今天就写这么多。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如果你能在孩子小的时候做到这些,孩子将受益终生——倾听(二)》、《如果你能在孩子小的时候做到这些,孩子将受益终生——倾听(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96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