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知否知否?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4个关键策略

知否知否?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4个关键策略

本文通过对研学旅行产品及其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研学旅行产品现状,针对产品开发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对如何实现研学旅行健康高效的发展进行探究。

1.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可行性

1.研学观念渗透

从宏观层面来讲,研学旅行国际化理念深入发展,倡导人们通过研学旅行实践活动,接纳、理解、关心与尊重文化差异,提高国际理解能力。具体表现为利用丰富的教育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地方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展示、科普科学体验等进行研学旅行。

对于研学旅行的重视,还在于培养自我学习与自我思考能力,增强自我创新精神的重要功能。研学旅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需求。

中小学和各大高校推出的量身打造的研学方案,通过与教育主管部门、学生、家长及旅行社等充分沟通,努力实现课程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三者的有机统一,全面展示开放型、主体性、互动性和时代性的特征,改变学生的学习形态,扩大学生的视野。

2.研学需求增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交通和信息传播手段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全球合作共同繁荣的进程越来越快,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密切。从小培养自主精神、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强国意识,并在不断实践中培养组织能力、策划能力、管理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成为新时代对学生的更高要求。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等各种客观条件为研学旅行的发展创造了可能。

3.经济基础支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备受国人推崇的人生修为,与不同环境的朋友、同学切磋学问获得成长和提高。随着国家倡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科教和人才的重视,广大家长对孩子学习成长越来越重视。

再加上近些年GDP的增长,国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为孩子做智力投资,积极参加研学旅行项目。有家长不惜让孩子走出国门,感受异国文化,体验国外活泼先进的教育模式,同时培养国际交往能力,有为今后出国留学热身的打算。因此,研学旅行发展在家长观念和经济基础达到的前提下,自然而然蓬勃发展起来。

2.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1.研学资源有待开发

研学旅行产品与一般旅行产品旅游资源略有不同,比如高校游,参观的学校并非旅游景点,必然在开发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问题。在校内走马观花仅仅是“看”两个小时,并不能达到研学旅行产品的内涵高度。作为校方,由于游客增多,校园正常学习生活秩序遭到干扰,环境遭到破坏。我国地大物博,具有广阔的文化市场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文化,国外更是有先进的教学资源和高科技的文明成果,吸引学生学习和探索。文明和历史都需要传承,需要学生认真学习体会其博大精深。即使资源丰富,但是开发应有限制,保护为主,开发学习为辅。

2.研学产品形式单一

目前研学市场在对研学旅行产品的设计方面,总的来说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大多数研学旅行产品都只是在常规旅行产品的基础上,添加少量研学元素,有的甚至是直接将常规旅行产品“克隆”并套用在研学旅行产品上,如单一的留学国家研学游等,仅仅是匆匆走马观花的国外几日游,一路旅途奔波,却没有收获。更有甚者,打着研学的幌子,制作低价的所谓研学产品,实则推荐自费项目,抓住旅游者心理,欺骗消费者,赚取不正当的利益,严重违背了研学旅行的初衷,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却达不到应有的提升。这都是因为目前研学旅行产品开发方面不够完善、不够规范,导致一些乱象的发生。

3.研学产品名不副实

家长送孩子参与研学的目的大致有两种:一是为“留学预考察”或“拥有不同的学习经历”;二是为了“增长见识”。通过参观游览各地名校,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让孩子开阔眼界。正因如此,现在海外研学的参与者低龄化日渐明显,之所以出现此类现象,主要是因为除了上述家长为了让孩子增长见识之外,还有就是孩子的攀比心理在作祟,家长也是抱着攀比甚至是应付的心态让孩子游学,才致使低龄化的趋势的日渐明显。“游”与“学”的比例差别巨大,根本不能达到研学的目的。研学的效果与其实质不能达到统一,名不副实,研学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

4.研学安全仍存困扰

没有安全就没有研学。研学安全是研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研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凡是能够影响到研学目的地、交通和研学者人身安全等的安全问题,都有可能成为研学安全的影响因素。或是旅行过程中自然因素的影响,或是人为干预的结果,或是学生自己不合理行为,或是研学导师的不负责行为,等等。研学旅行产品的消费者主要是学生,其自我保护意识、自我生存意识较为薄弱,危险系数更大,这就更加需要组织者努力规避风险,研学导师更加小心谨慎,做好安全保护提醒监管工作。

3.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策略

1.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资源是研学产品开发与利用的基础,是构成研学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大自然山川秀美,还有五千年灿烂文明,丰富的研学旅行资源等待开发和利用。但是研学旅行不仅仅是游,更注重的是在旅行过程中学生知识和自我的提升。

学校教育是多方面的,人才培养是多维度的,自然和社会是多姿多彩的,知识探究、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人格塑造等目标都可以尝试在旅行活动中实现。诸如爱心扶贫、职业体验、民俗采风等各种主题都可纳入研学的范畴。积极利用当地旅游资源,与学校教学目标靠拢,设计开发具有教育意义的研学旅行产品是目前主要的问题。研学旅行不是简简单单所理解的春秋游、科普游、红色游甚至是第二课堂,需要深入当地考察,让青少年开阔眼界,了解乡土乡情,当地的居民包括农民、工人、学者等了解本土文化,聘请他们作为研学导师对实现研学旅行功能较有裨益。

2.丰富研学产品类型

目前的研学旅行主要还是由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集体活动,倘若要全面铺开这项活动,提高产品质量和丰富产品内涵,在具体操作中应该更灵活一些。正确认识研学旅行的概念及其特点,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需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和企事业单位的状况进行设计组织,形成丰富的产品体系,设计出差异化的旅游产品。立足于树立整体形象与产品主题,深入挖掘研学产品内涵,增强吸引力,加强推广,提高知名度,激发市场需求。

3.注重品质学游兼顾

研学旅行产品在开发时应以丰富学生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目前旅游行业内部乱象依旧存在,研学旅行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价格没有严格确定的标准。建议由教育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联合完善研学旅行相关规范,以行业标准规范研学旅行的实施要点、操作流程、质量控制等事项,推动研学旅行的健康化、标准化发展。

研学旅行产品本身就是针对学生主体量身设计的,青少年所处的这一人生阶段,由于生理年龄和生活阅历限制,对诸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针对这一生理心理的特点,产品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其好奇心,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强化主动观察和探索的能力。融入一定的教学环节是很有必要的。如研学前的准备性学习,研学中的参与性学习,研学后的总结性学习等。

学校或旅行社在组织研学产品时一定要把握好“学”的严肃性和“游”的休闲性,达到学游兼得的效果。青少年研学旅行既不是纯粹的观光休闲,又不是纯粹的科学考察,而是根据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寓教于乐,围绕素质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学习,安排的有教育特色的内容,让青少年在获得自我的提升,青少年研学旅行绝对不等同于常规旅游或一味的吃苦教育。

4.全面保障研学安全

首先,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加大对学生旅游安全教育的力度,规范行为,克服侥幸心理,把旅行安全放在首位;

其次,学校应加强安全管理措施,提高监管服务人员的素质,加强治安保卫工作,积极为学生购买意外险,配备保健医生,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最后,利用景区旅游安全应急救援机制,加强安全信息沟通,对于已经发生不能避免的事故应采取积极处理的措施,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8250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