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刚刚失去了相伴多年的老伴儿,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哭泣。一个男孩看到此情景,于是跑过去看个究竟,他静静地坐在老人的旁边。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老人一下子就觉得好了很多,情绪也很快稳定了下来。后来,男孩的妈妈问他对老人说了些什么,男孩答到:“我什么都没说,只是帮他哭泣。“
这是关于“同理心”使用的最多的一个例子。所谓“同理心”,即心理换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
在英文里,人们常常会说: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即把脚放在别人的鞋子里),因为只有穿上了他人的鞋子,你才能够真正了解对方的感受。
1
在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3》里,黄圣依被网友称呼为“黑洞妈妈”,身上有特别多的槽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孩子缺乏同理心。
有一期节目中,儿子安迪养了一只小乌龟,黄圣依让安迪带小乌龟去晒晒太阳。安迪刚把小乌龟放出来,不料,一不小心小乌龟掉进了木板缝里。
安迪赶紧求助于妈妈,黄圣依营救了一会后,说了句让安迪难过的话:“它会死掉的。”
安迪听完,心情一下子跌入谷底。他赶紧接过妈妈手上的盆子,努力的往返打水,好让小乌龟能爬到他们看得到的地方。可一翻折腾后,小乌龟还是没被救出。
黄圣依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又说了第二句让安迪难过的话:“你说你非得带出来,带出来你又不管它。”可明明是自己让孩子把乌龟拿出去晒太阳的。
可能是因为营救工作时间太长,安迪慢慢的失去了耐心,看到安迪在一旁自己玩自己的,黄圣依开始对着安迪碎碎念:“安迪,这乌龟是谁养的?是我养的吗?是你养的吧?妈妈跟你说过,不要轻易养乌龟,要养你就要好好养它。”
听到妈妈的这些话,安迪愣在那里,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其实,安迪在听完第一句话后,已经表现出悔意。只是黄圣依忙于找缝隙里的小乌龟,没留意到。
安迪在节目中对妈妈黄圣依有过这样的评价,“妈妈不是全部了解我。我穿衣服,她每次都挑的很紧,我喜欢穿很胖的衣服,不喜欢穿很瘦的”。
所以,安迪死活都不愿意跟妈妈一起出去买衣服,因为母女俩各自喜欢的风格都不一样,可结果是,每次安迪都在妈妈软硬兼施下妥协了。
有句话说的特别好:你的嘴,就是你的风水。
很多时候,我们说的话并没有太大的恶意,可就是架不住嘴巴臭,贪图一时口舌之快,在无意间伤害别人。其实,这就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现。
2
有一次去商场,经过儿童游玩区,看到一个大人正拉着自己的孩子往外走,可孩子很舍不得离开,抱着一根柱子不肯撒手,大人嘴里不停的发出催促孩子的声音:
“宝贝,我们去吃好吃的了,下次再来玩啊。”
“走走走,这有什么好玩的,家里都有。”
看到孩子一点都没有要走的意思,这位家长终于使出了杀手锏:
“哎呀,你看你脚下的垫子,全是螨虫,小心钻到肚子里,痛死。”
孩子听完妈妈的话后,像个弹簧似的从垫子上跳了出来,手也与柱子分离了。此时,这位家长眼疾手快,一把抱住小孩,离开了这个地方,看家长的背影可以发现,小孩在她的怀里还在不停的挣扎。
孩子只想多玩一会,可总会被家长的催促、责骂、甚至恐吓强制带走。
“你怎么那么磨蹭,快一点好吗?”
你为什么喜欢催孩子,因为你总是不经意间以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缺少同理心。可结果往往是,你越催促孩子越磨蹭。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懂得同理心,不止会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也能培养出更加阳光、自信、出众的孩子。
大街上,有个孩子哭闹不止,因为他的冰淇淋掉了。妈妈并没有批评孩子,而是不断地安慰他,让他不要再哭。但似乎事与愿违,妈妈越哄,孩子哭闹越厉害。最后,妈妈放弃了安慰,静静地坐在孩子身边,盯着地上的冰淇淋发呆。很快,孩子便停止了哭闹问妈妈在干什么,妈妈说了一句“我也在难受”,孩子“噗”一声笑了。
其实,孩子的每次哭闹,都是他学习处理消极情绪的一次机会。如果不懂得去仔细观察,理解孩子的感受,只会对他说:
“别哭了,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
“你怎么总是这样,莫名其妙!”
“再哭,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
所有,父母有同理心,是孩子最大的福气。
3
如今,“同理心”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越来越被人推崇,因为有同理心真的太重要了。人际关系中靠它,人品靠它,情商靠它。所以大人们都希望孩子学会,将来拥有。但这里有两点需要指出:
1.想让孩子学会同理心,首先得自己有同理心
儿童80%的行为习惯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模仿出来的。你给孩子的金山银山,都抵不过对他说的一句:你的感受,我懂...。
2.同理心和同情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很多家长明白同理心的重要性,于是把“同理心”伪装在自己身上。比如,当孩子伤心难过时,对他说:
“哦,宝宝,我知道你很伤心,我理解你。”
但你要注意的是,这些话其实本质上不是同理心,而只是同情。
心理学家 Teresa Wiseman 认为同理心有五种特性:
1、尊重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2、不随意评论他人。
3、能看出他人的情绪并尝试交流。
4、同理心是一种与他人一起感受的能力。
5、同理心是种冒着受伤害风险的选择。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同理心,即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但当亲子沟通出现问题时,家长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做到换位思考了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80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