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一部电视纪录片《没有起跑线》,里面有讲述香港父母们不想让孩子在人生的起步阶段输给同龄人,于是,你报3家兴趣班,我就报5家;你拿10个奖状,我就拿20个;你获得7个证书,我至少得翻一倍。
当然 ,这与香港近年来因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分不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学习是父母们最最关心的话题,也是养育孩子最最重要的内容。很多父母在这方面舍得花钱,肯下功夫,甚至不惜给尚在襁褓中的婴儿早教,追求立竿见影的功效。
然而,儿童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循序渐进、慢慢成熟的。就像我们不能催生孩子的第一颗牙一样,我们不能催生孩子的认知能力。任何提早、拔高、揠苗助长的行为,有可能取得暂时“辉煌”的成果,却会给孩子的身体和精神带来损仿。
儿童在生命的头几年,需要去好好长身体,为将来的生活打下健康的基础。他们需要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为将来的生活奠定心理地基。他们需要确认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从而爱自己、接纳自己,才能在将来的生活中百折不挠。如果我们在这个时期让他们过早学习书本知识,那么我们则提前透支了他们用以发展生命的能量。
其实,每一个孩子在基本生存得到保障之后,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
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上,他什么都没见过,如果不刻苦学习弄明白这个世界怎么回事儿,他就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存活。因此,他的每一个动作就是一次学习过程,孩子活动的时候,说明他的大脑在积极运转;孩子什么都不做的时候,说明他的大脑也放慢了脚步。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并非局限于上学考试取得成绩那几年。对于孩子的学习,我们需要具备远见,要看长期的成效。我们要着眼于孩子的后劲儿,而不是急功近利,让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的就是,对于人类儿童来说,认知并不意味着坐在屋子里念书,而是不安分地到处探索、攀爬、触摸,等等。简单地说,儿童认知的模式就是亲身体验,就是一个词:玩耍。
玩耍是儿童内心世界的直接表达。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孩子的玩耍,鼓励他们,给他们玩要的自由。
越玩越聪明
妞妞快两岁了,她可是个出名的淘气包,从早到晚上蹿下跳,一刻也停不下来。她只对玩兴趣十足,凡是需要静下来做的事情如看书、听故事、画画啊,妞妞一概没兴趣。她怎么这么好玩好动呢?只玩要,不学习,我的宝宝能聪明吗?
- 我总记得我们家老人说过的一段话:“孩子嘛,就是要活蹦乱跳、东摸摸西碰碰,一刻也闲不下来。要是他安安静静地不动弹了,那一定是生病了;要是他总是老老实实地不动换,那就是傻子了。”虽然是大白话,却道出儿童发展的真理:儿童的思维和行动是一体的,越是活泼好动的孩子,越聪明。
我们总希望孩子能够安静下来,做一些在我们看来是“学习”的事情,这其实是我们误解了“学习”是怎么回事。我们误以为看书、画画、写字、听故事才是学习,我们误以为玩耍不是学习。
事实上,儿童生命初始的几年,学习的发生,都不是仅仅通过眼睛(阅读),或者耳朵(听故事),不是的,儿童的学习肯定不会通过这些单一枯燥的途径,而是通过他全身的感觉器官,去吸收四周的一切。
想想看,刚出生的宝宝,连自己的四肢都不能控制,他根本不知道手的感觉是什么,他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坐起来,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会站立和行走,他所接触到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新鲜的、充满末知的。因此他也需要反复的接触和练习,才能稍稍掌握他自己的身体。而他听到的和看到的,更是需要长时间的消化,才能升华到一定的理解。
儿童接触到的一切,无论通过哪种方式,都会在他的大脑中留下印象,为他将来进行抽象的思维和学习,打下最初的地基。
在这个过程中,玩耍帮助宝宝成长、成熟。宝宝通过各种形式的玩耍,慢慢控制自己的身体,认知周围的世界。
玩耍对于宝宝来说是一门学问,不同的玩法,带给宝宝不同的收获。
当宝宝能够独自站立的时候,他喜欢扶着支撑物站起来、蹲下去,再站起来,再蹲下去,反反复复好多遍。这是玩要,也是宝宝学习更好站立的过程。
父母不要忽视宝宝的小小举动,要仔细观察宝宝的需求,帮助和鼓励他更好地练习。
在学步阶段,不必担心宝宝过于好动,他其实是在通过玩要和行动进行学习和探索。父母可以和宝宝一起游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他尽情玩耍。比如托着他的胸和腹像小飞机一样飞,或在扶他走步的时候,悄悄松开手,让他自己去掌握平衡。
运动在给宝宝带来兴奋的同时,也促进了宝宝协调、平衡等各种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
更何况,儿童的大脑是慢慢发展成熟的,她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也是逐渐成熟、成形的。对于纯粹文字、语言和图像的理解,需要她达到一定的年龄,并且积攒了丰富的实际经验,才能落实下来。
所以我们常说,儿童的学习,是在行动当中发生的。即便成年人的学习,离开行动和体验,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而不过是会背通一些乏味的文字而已。对于一个幼儿来说,身体动得越多,大脑也动得越多,只有在行动当中,他的大脑才处于积极转动的状态。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把孩子的玩要与学习对立起来,而是将它们合为一体。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越爱玩儿的孩子,越聪明;越会玩儿的孩子,越聪明;能把一切都玩儿出新鲜花样的孩子,最聪明。
玩出好奇心
我的宝宝佳佳快两岁了。最近我发现,她的好奇心远远超出我的预料。大人们平日司空见惯的东西,她都觉得新鲜,什么冰箱贴、遥控器、电灯开关、煤气灶、饮水机、牙膏牙刷、擦脸油,在她看来都是玩具,摆弄个不停,而且频频发问:“妈妈这是什么?”“为什么?”要是不让她动,她就哭闹发脾气,最后我只好妥协了。一遍遍解答地的问题,我倒是有耐心,但是我担心好奇心会给地带来危险。而且她的好奇心像个无底洞,好像怎么也满足不了,我真有点黔驴技穷了。
- 其实,如果一个孩子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看见冰箱贴就知道它靠磁铁吸在冰箱上,看见遥控器就知道那是指挥电视的、看见煤气灶就知道那是做饭用的,看见擦脸油就知道那是护肤用品……那么生活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恐怕也了无情趣。缺乏新鲜事物的刺激,她会感到很无聊。她会呆呆地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做。
再让我们仔细想想,什么样的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没有好奇心呢?垂垂老矣、行将就木的人。他活了好多年,几乎什么都见识过了,身边没有什么新鲜的事物来引起他的好奇心了,他也就很安静地呆在那里,不再乱摸乱动了。其实即便是老年人,如果保持了高度的好奇心,积极活跃地探索和学习,他仍然会显得充满活力,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我们甚至会说他童心未泯。
所以,好奇心可以说是儿童的一项专利,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动力。
对于一个两岁的儿童来说,世界充满了未知,也充满了乐趣;一切的一切,都那么新鲜,那么好玩儿。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她看来,却是闻所未闻;她内心拥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促使她看到什么都要摸一摸,碰一碰,研究研究。
这种好奇心的发展,与儿童身体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学会走路意味着能脱离妈妈去探索世界,他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不一样了,以前他必须依靠妈妈才能动,现在自己就能动了,一且发现这种新的自由,孩子都会很兴奋。
当孩子学会走路之后,父母们立刻发现自己面临着更艰巨的挑战:孩子哪儿都要去,什么都要动;即便那些在我们看来有些危险的物品,孩子也兴致勃勃地去摸素。如果我们制止他,他会非常生气,大发雷霆。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这种特性,感到很头疼,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只要我们认识到这种好奇的探索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就不难发挥我们的智慧,既满足孩子的愿望,又巧妙地避开危险和伤害。可以按下面这些小贴土来做。
- 将易碎物品、贵重物品、危险物品以及药物收到孩子够不着的地方,把电源遮挡起来,加固门窗开关。
- 一般来说,两三岁的孩子能力有限,只要我们布置有方、看管得当,他们既不会造成严重的破坏,也不会给自己带来很重的伤害。因此,我们首先要放松心情,不要紧张兮兮亦步亦趋地盯着孩子,更不要事事处处阻拦他们。
- 在必须制止孩子的情况下,不要流露强烈的情绪,而是平静地把孩子抱开,用另外一项有趣的事情吸引开孩子的注意力。
多带孩子出去玩儿吧,在安全的前提下多让孩子接触不同的玩耍材料,比如水、沙、泥、米、面、豆,乃至锅碗瓢盆,都是可以“玩”的,以充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而不要把他们的生活体验局限在书本、图画、故事这样单调平面的东西当中。
当孩子全神贯注工作(玩耍)的时候,我们不要打搅他,也不要开他,而是坐在旁边陪伴他,分享他工作、发现、创新的快乐。
龙猫猫认为,学习并非不重要,而是我们很多时候误解了孩子的学习,在评判儿童认知方面也使用了不恰当的衡量标准。如果有读者朋友觉得我不“重视”学习,那是因为我不支持给孩子灌输书本知识,让孩子把生命的能量损耗在获取某些技能方面。我一向坚信,一个安全感牢固、自信心坚定、自我意识强大、生活体验丰富的孩子,不会被书本知识难倒。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77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