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一般分为:生理性黄疸(含母乳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及母乳性黄疸。大都数宝宝出现的不同程度的黄疸,是叫生理性黄疸。
黄疸的产生
➡ 胎儿在子宫的低氧环境内,形成高红细胞(高血红蛋白)状况;
➡ 出生后开始经肺呼吸,进入正常氧环境,体内“多余”的红细胞逐渐破坏,产生胆红素。
➡ 如果宝宝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就形成黄疸。黄疸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皮肤变黄。
就新生儿而言,血中总胆红素值(TSB)>85μmol/L(5 mg/dl)时,我们就能够用肉眼看到皮肤黄染(即黄疸)。
临床上大多数的新生儿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如果血中直接胆红素值明显升高,需要警惕肝胆方面的问题。
另一种诊断方法是检测经皮胆红素值(TcB),无创性检查,用黄疸仪照一下皮肤就能测得。
生理性质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当然,以上的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比如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可能比足月儿来的更早、更高、更持久。
病理性黄疸是怎么来的?
(1)胆红素生成过多:
红细胞过多
溶血(最常见的是 ABO 溶血,其他还有如 RH 溶血、C6PD 酶缺乏、红细胞缺陷等他损害引起)
出血(如头颅血肿、颅内出血、内脏出血等)
感染(可导致红细胞破坏)等
(2)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
例如新生儿肝炎、感染、窒息、缺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肝脏功能受损
胆管闭锁、药物损害等导致排泄障碍从而影响肝脏
(3)肠肝循环增加:
如先天性肠闭锁
肠梗阻
母乳喂养
饥饿等
所以病理性黄疸一定要加强治疗。
母乳性黄疸又是什么?
母乳喂养引起黄疸的原因还未完全明确,目前较认可的是「新生儿肠肝循环增加学说」:
(1)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生后 3~5天,可能由于母乳量摄入不足,使得胎粪排出延迟,从而导致胆红素排出量少;
(2)母乳中含有较多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它会使得肠道中的结合胆红素被重新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进而被肝脏重新「回收」,使得肠肝循环增加,进而引起黄疸加重。
区分生理性质黄疸和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最重要的是停母乳 3~5 天后,患儿黄疸明显消退,血胆红素值迅速下降 30%~50%。
注意了▼
停喂主要是用以确认是否是母乳性黄疸。如果确认是,则可继续喂母乳;
临床观察证实早期的黄疸要吃饱!因为90%以上的胆红素是通过大便排出的,多吃多拉~
对于黄疸的认识,我们今天就说到这了,不懂大家会区分了没?虽然有点复杂,但是当你观察自家宝宝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也不复杂,所以储备点知识是必须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68550.html